先秦
方志编修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发端,“方志”一词则首见《周礼·地官》。
秦汉
东汉时期出现了地方志的雏形,如地记、郡书、图经等,记载一定行政区域的山川、风土、物产、人物等情况。地记、郡书在魏晋南北朝得到发展和繁荣。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地记发展繁荣时期。以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有耆旧传、先贤传等,以地理风俗为主要内容的有异物志、水道记、山水记(或山川记)、地记、风俗记等。多为私人撰修。
隋唐
隋唐时期,朝廷号令编纂图经(图志、图记),其内容主要包括建置沿革、地名的由来、山河的走向、物产、风俗民情和名胜古迹等。
两宋
两宋时期,多次编纂全国性总志,官修、私修志书达四百余种,方志内容更加全面、丰富,体例形式渐趋稳固,体例基本定型。
元朝
元代创修《大元大一统志》,开创了一统志编修的先河。
明朝
明代修志事业十分兴盛,方志编修日益制度化,朝廷多次颁布修志诏谕,制定统一凡例。永乐十年(1412)颁布的《修志凡例》,是已知中国最早颁布的志书编纂法令。
清朝
清代方志编修进入封建时代的全盛时期,“虽僻陋荒岨,靡不有志”(乾隆《蓬溪县志》),官修性质进一步明确。大批学者参与修志,如戴震、章学诚、孙星衍等,学术争鸣活跃,初具方志学学科意识;章学诚更是被梁启...
民国
民国时期,志书的体例和记述内容开始随时代演进而发生变化,方志开始向近代转型。许多著名学者亲自参与修志,方志体例与编纂方法均有所发展,名志佳志迭出。
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全国开展了两轮大规模地方志编修工作,编纂出版大批志书、年鉴及地情书,整理了大量的历代方志,形成了庞大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群。
与会人员围绕志书总体设计、组织架构、进度安排、篇目提纲、工作保障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明确了下一步重点推进的工作。
查看详情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先后组织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年鉴》编纂工作会议、2023年“讲村史 展村史 传村史”多彩乡村系列...
查看详情本次培训班课程设计科学合理,专业性、针对性强。
查看详情2023年9月12—14日,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在郑州举办河南省乡镇村志编纂业务培训班暨河南省乡镇村志成果展。
查看详情乡镇(街道)、功能区是地方志工作记录历史、传承文脉、服务发展的根基所在。
查看详情自2023年8月16日起,东营市地方史志研究院推出特别栏目《东营有“画”说》。
查看详情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中央外办、外交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10部门联合印...
查看详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方志文化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探究运河文...
查看详情地名备案公告管理办法(试行)
查看详情《通知》着眼于发挥地名工作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对乡村地名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
查看详情为丰富展品,做好馆藏工作,根据地方志工作相关规定,现立足湾区、辐射周边,面向海内外,向地方志系统、各相关单位、社会各界和广大市...
查看详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地方志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查看详情2023年9月4日,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印发〈雅安扶贫志〉编纂工作方案的通知》(雅办发〔2023〕17号)。
查看详情自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启动《宁夏扶贫志丛书》编纂工作以来,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全区扶贫志编纂工作,成立了以自治区党委书记梁言顺为...
查看详情2023年8月28日,《重庆市全面小康志》编纂工作会暨业务培训会在重庆召开。
查看详情2023年8月31日,《江西省扶贫志》《江西省全面小康志》(以下简称“两志”)内审会在南昌召开。
查看详情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串联起中华文化千年不断的历史脉络。
查看详情《浙江省扶贫志》《浙江省高水平全面小康志》编纂工作启动大会暨业务培训会在杭州召开。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