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腊八节是佛教盛大节日之一。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夜,目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因此又称“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此日,民间主要喝腊八粥,还有举行祭祀、赠粥等活动。
不过远古时,腊八粥与腊八节可不是“孪生姐妹”,腊八节最早叫“腊日”,更奇怪的是,腊八节最早也并非在腊月初八日。那么古人是怎么过腊八的呢?
先秦
《礼记》中有:“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劳也。”即说:腊月是辞旧迎新之日,举行盛大庆典时为了向祖先汇报一年的收获;因为腊祭在十二月举行,这样沿袭下来就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交替之际的农历十二月称“腊月”。“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 。
古人用猎取的野兽来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周礼》中记载一年有春祈、夏雩、秋报、冬祭四次祭祀活动。
冬祭时,禽兽经过一年生长,六畜肥壮,适宜猎取祭祀,冬祭规模最大,因与猎物有关,又称为“腊祭”。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上说:“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先也。”又因祭祀供品是打猎获取的野兽,故“腊祭”又叫“猎祭”。
先秦时期的腊祭活动丰富多彩,甚至可和现在媲美,前后延续多日,活动主要是祭祀祖先、祭祀农神、欢庆丰收。
“腊日”,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制定历法,将十二月称为“腊月”,冬祭日称为“腊日”。“腊日”只是在腊月里,具体日期并不固定。汉时,才将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定为“腊日”。腊日祭祀是个一直延续发展的仪式活动,每个时期祭祀的供品、方式、程序等异曲同工。后来受佛教影响又把腊日确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汉朝
腊日当初没有“腊八”雅名,跟腊八粥八竿子打不着。汉时腊日期间主要风俗是祭祀,还有休息、团聚、宴饮等活动,相当于后来的除夕。在朝廷,皇帝举行朝贺,百官相互庆贺;在民间,百姓在家里设宴会,给长者敬酒;此外,不但朝廷官员放假回家团聚,就连囚徒也享受回家过节待遇,以显示迩安远至。
《陈留耆旧传》记载:“虞延任淄阳令时,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囚各归家”;晋人王长文在做江源县令时,遇到腊节,就将狱中犯人放假回家,并说:“蜡节庆祚,归就汝上下,善相欢乐,过节还来。”
腊祭依然是腊日的主要节俗。受礼教影响,汉朝平民腊祭突出宗族伦理内容,祭祀先祖,团聚宗族。
《列女传》中记载:一寡母“腊日休家作”,在自家“岁祀礼事”结束后,又赶到娘家,因为娘家人“多幼稚,岁时礼不备”,她回家是帮助家人行祭祀祖先之礼。可见腊日祭祀是当时普遍节俗项目。即使是穷人,腊日也要祭祀先人。《艺文类聚》记载:“腊日,奴窃食祭其先人。”东汉发生过因腊日祭祀祖先而偷窃食品的事件。
腊日祭品,先秦时候用的是畋猎所得的禽兽,到秦汉则多用猪、羊,羊豕之祭在周代是士人之礼,秦汉以后为一般庶民所用,其中腊日用羊祭是汉代特色。《说文解字注》:“羊,祥也。”羊、阳谐音,羊是阴阳之阳,也是吉祥之祥。这里还有个小故事,东汉,每到腊日,皇帝会下诏赐羊给各位博士,一位叫甄宇的博士,为了解决分羊因大小肥瘦之争,主动选瘦羊,被赞誉为“瘦羊博士”。
唐朝
唐代人青睐腊日,从古诗文中可窥见一斑。连则天武后都霸气赋《腊日宣诏幸上苑》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杜甫、刘禹锡、岑参、卢纶等当然当仁不让。杜甫《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诗意是,往年的腊日天气寒冷,而当年腊日则气候温和,冰冻全消。他一高兴想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诗人又因感念皇帝恩泽,还是打消回家念头。
诗中还透露习俗的趣味性,即腊日时,皇帝赏赐官员“化妆品”。“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中“口脂”用“翠管”盛装,相当于现在的唇膏、口红。“面药”用银盒(银罂)包装,相当于面霜,都是含有香料、动物脂肪等成分的化妆品。白居易也有题《腊日谢恩赐口蜡状》曰:“今日蒙恩,赐臣等前件口蜡及红雪澡豆等”,“口蜡”即唇膏,“红雪”是面霜,“澡豆”是香皂。
大唐盛世,时尚宝物,润肤饰品,目迷五色,就是堂堂的男子汉,外出应酬或早朝,也得仪表庄重,风流倜傥。故宫廷秘制的胭脂化妆品自然成了千古美男的节日福利。
敦煌文书记载,唐代腊日寺院有煮“药食”习俗,药食由面五升、油半升炒制而成,《岁时杂记》中讲这习俗可能与气候有关,因为丸药在腊月易于保存,还能防止虫蛀。而佛教徒在腊日制药则是带有宗教色彩,有借佛陀成道之日的吉利来使药效更灵。
宋朝
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喝腊八粥习俗起源于宋。宋人开封寺院选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食材,煮成“腊八粥”,赠送给施主之家;药店则将“虎头丹、八神、屠苏”等中药材装入小布囊,叫做“腊药”,赠送给大家,用于腊月保健;寻常百姓也会做“腊八粥”,邻里之间相互馈赠礼品。
寺庙向信众化缘是主要物资募集渠道,化缘所得的粮食五花八门且量小,混合贮存为制粥食材,最后再混煮,估计是佛教寺庙腊八粥的雏形;受佛家施粥影响,腊八日民间也以粥相互馈送,特别强调的是馈送腊八粥用罐不用碗。一是用碗端粥不方便;二是寒冬腊月碗不保温;三是佛祖未成道前托钵乞食而非碗筷,钵稀罕,只好以罐来代替。
清朝
明清时期,腊八节的内涵丰富多彩。乾隆帝是佛教铁杆粉丝,对释迦牟尼五体投地,专门命令造办处,铸造8吨重大铜锅熬制腊八粥,安置在雍和宫的东阿斯门内,此文物(锅)现已被移到天王殿内的鼓楼脚下,供人观赏。
腊八粥美味源于食材,但冬季寒冷,食材匮乏,在安定门及崇文门外凿二尺深冰窖,从春秋就开始贮料。到腊月初一,内务府早早就将熬腊八粥用的盆、盘、碗及干柴等物品筹备好,熬粥用的米、果料等项则由内务府直接拨给。司员从腊月初二早晨起,率领着杂役用马车经紫禁城的东华门运至雍和宫,初五运齐。
初六,派蒙古王公率人去称粮和搬运木柴, 按照用料先后,依序整齐排列在厨房内外。
初七早,僧众就开始在法轮殿办道场、念经。“吉时”, 下令生火,由经验丰富的僧人负责掌灶、观察火候,按易熟程度循序渐进地将粮食、果料等下锅,此过程还有专门司员在旁监督。夕阳西沉,华灯初上,炊烟袅袅,芳香四溢,锣鼓喧天。
初八晨两点,粥已熬熟。当年雍和宫总共要煮六锅腊八粥: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及宫内,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封在各省的大官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作为施舍。
那时“腊八”清晨,宫内宫外络绎不绝、熙熙攘攘,6大锅五彩斑斓、琳琅满目的八宝粥,在寒冬里香飘十里的温馨景象盛况空前。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腊八,喝一碗香喷喷,易消化,健身防病的粥,绝对爽歪歪!难怪陆游写《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陆游把食粥当做延年益寿的妙方。
浓情腊八粥,暖心暖胃暖寒冬。
老舍说:“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沈从文说:“闻闻那种香味,就得咽三口以上的唾沫。”迟子建说:“喝上一碗香喷喷的粥,真的是不惧怕寒风和冰雪了。”
古时,苏北尤其海洲一带,腊八还要酿酒醋,叫“腊酒”或“腊脚”,说此日酿酒做醋久藏不坏。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这里的腊酒百分百是腊八制的酒。
今天,腊八节祭祀仪式早已消逝,腊八酒鲜少有提。腊八粥饮食习俗却源远流长。香气四溢,软糯黏稠的腊八粥,承载了厚重的美好祝福。无论习俗如何变迁,恒久的是乐善好施、感恩互助,勤劳自强,富裕宽仁的美好情感。腊八节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民族感情的寄托以及民族历史的积淀;是国富民强,河清海晏的重要载体。
作者简介:于和风,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