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

章学诚

2022-10-26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原名文敩,清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曾前后七次应顺天乡试不第。后入国子监读书,师事内阁学士朱筠,曾以国子生预修《国子监志》。乾隆四十一年(1776,任国子监典籍。四十三年(1778中进士,但未入仕途。后为生计所迫,先后执教肥乡清漳、永平敬胜、保定莲池诸书院。五十二年(1787,入河南巡抚毕沅幕,助其编《史籍考》、《续资治通鉴》。又曾先后为安徽巡抚朱珪、扬州盐运使曾燠幕客。代表作有《文史通义》和《校雠通义》。章氏以极大的精力投身于方志的编修和理论的探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乾隆二十八年(1763,助其父编修《天门县志》,作《修志十议》,从职掌、考证、征信、征文、传例、书法、援引、裁制、标题、外编10方面提出系统看法,载于该志卷首,并作《艺文考》、《五行考》、《学校考》诸序。乾隆三十八年(1773,应和州知州刘长城之聘主修《和州志》,全志纪、表、图、书、传诸体俱全,共42篇。书成后,另作《和州文徵》8卷。四十二年(1777,应友人永清知县周震荣之请,主修《永清县志》,两年书成,凡6体,共25篇,另有《文徵》5卷。五十三年(1788,为亳州知州裴振编修《亳州志》,今存《亳州志人物表例议》及《亳州志掌故例议》各3篇。五十六年(1791,曾修《麻城县志》。次年,又预修《湖北通志》,五十八年(1793、五十九年(1794间成书。该志分通志、掌故、文徵三体,并附丛谈,纪、图、表、考、传一应俱全,体例严正,创立了省志编修全新的义例,是其方志理论成熟阶段的代表作。梁启超在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誉《湖北通志》为“史界独有千古之作品,不独方志之圣而已”。原志因故未能刊行,今仅有检存稿、未成稿流行。此外,他还编修了《常德府志》、《荆州府志》,并参与编纂《石首县志》、《广济县志》。章氏所作《答甄秀才论修志》、《修志十议》、《方志辨体》、《方志立三书议》等文,包含了丰富的方志编纂思想,大致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章氏对方志的起源、性质和作用有详尽的阐述。他认为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诸国国史,其性质属于史体,其作用既要能“经世”,又要能为国家编修正史提供资料。他提出“志属信史”,认为方志的价值和正史同等。其次,章学诚对方志体例和记载内容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关于体例,他主张方志应立志、掌故、文征三书。“志”为主体,“仿纪传正史之体而作”,应具备有纪、传、考、表、图诸体。他特别强调图的作用,“掌故”记载地方机构条例文件,犹如史之会典、会要;“文徵”则记载地方能反映风土人情并“合于证史”的诗文。他还倡议立“丛谈”,以搜集修志多余材料作为附录。关于内容,他认为应以记载历史文献为主,人物应详于史传,艺文当详载书目,而不能只记山川地理,成为地理专书。再次,对于方志编修的组织,章氏第一次提出在地方州县设立志科,专门掌管搜集地方文献,以备修志。在志科之外,四乡皆设采访一人,负责收集资料以呈志科。除此之外,章氏对诸志通志、府志、县志等体裁的辨别、修志人员的素质、修志具体注意事项等均有详细的论述。 

  (摘自《中国方志通鉴》)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常畅)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