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清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举人,四十五年(1706年)通过会试,因母病返乡,未应殿试。五十年(1711年),因同乡戴名世《南山集》案被株连入狱。两年后,经大学士李光地推荐,入直南书房,为皇帝文学侍从。六十一年(1722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元年(1723年),赦还原籍。九年(1731年),授左中允,次年迁翰林院侍讲学士,后又迁内阁学士,充《大清一统志》总裁。乾隆时,授礼部右侍郎,先后为文颖馆、三礼馆副总裁,经史馆总裁。方氏治学尊宋儒程朱之说,于文学多有贡献,系桐城文派创始人。其论文“义法”之说,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其著作丰硕,后人汇刻为《方望溪先生全集》。方氏对方志理论亦有研究。他在《畿辅名宦志》序中论述了史与志的区别,认为“史作于异代,其心平,故其事信”,“若郡州县志,则并世有司之所为耳,其识之明,未必能辨是非之正,而恩怨势利请托,又杂出其间,则虚构疑似之迹,增饰无征之言,以欺人于冥昧者不少矣”。这一论断,颇合历代旧志之实。他在《与一统志馆诸翰林书》一文中阐明了他修志的几项原则和主张,提出:(一)体例要统一,“体例不一,犹农之无畔也”,志书出于众手,“各执斧斤,任其目巧,而无规矩绳墨以一之”,是不行的;(二)要由博返约,提倡简明,“地志非类书之比也,所尚者简明,而杂冗则愈晦”,然而“简明非可强而能,必识之明,心之专,遍于奥颐之中,曲得其次序”,然后才“辞可约”,若“博引而无所折衷,乃无识而畏难”,这是一种“苟且以自便之术”,不可取;(三)强调方志资料的可靠性,要求做艰苦细致的校勘工作,“心与目毕至”,“知其曲艰”,不要把校勘视为“文事之线者”而马虎从事。方氏强调的这些原则和主张,简明确切,至今仍不失其价值。
(摘自《中国方志通鉴》)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