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读《孟子》前后三十余年,于孟子之义理精神,每觉有会于心;平日习作,对孟子与《孟子》书,亦时有撰作讨论。近年,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启动“中国儒学教材”编撰与出版计划,舒大刚教授邀我参与此项计划,遂发心藉此机会,融贯裒合我多年有关《孟子》研读、教学、思考与习作之所得,对《孟子》全书作一系统的诠解。
2016年岁末至17年春节期间,我蛰居海南乐东龙栖湾寓所两个多月,写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告子》诸篇之“通释”。开学返校后,又续成《尽心》、《离娄》、《万章》诸篇“通释”。前后约半年时间,本书初稿大体告竣。 [阅读全文]
陈来:《孟子通释》的特色
陈来教授指出《孟子通释》具有三个特色:一是具有吉大学派的学派底蕴,体现出金景芳先生提倡经学根底与邹化政先生注重理论思维的汇通一体特色;二是呈现出鲜明的孟学诠释义理派特色,注重对孟学义理的深入诠释,以及对孟学精神的整体贯通;三是体现了近年来中国哲学教材编写的重要收获。
目前的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已经形成了多元的研究特色,古代其实很注重研究的地域分布、地域特色,虽然不一定是同时性的研究,但是比较注重从地域上去把握其研究一般特色,最明显的就是宋代突出地方学术特色的濂、洛、关、闽之学。近代以来,因为各方面联通都在加强,所以我们就不太注重地域学术特色及其多元价值了。李景林教授这个书呢,我有这么一种认识,就是从学脉上讲,是和吉大学派有密切关系。[阅读全文]
郭齐勇:谈谈李景林教授《孟子通释》的特点
李景林教授的孟子学研究由来已久,颇有成就。从《教养的本原》《教化的哲学》《教化视域中的儒学》《孔孟大义今诠》,到《教化儒学论》及《教化儒学续说》,各书中皆有多篇讨论孟子的文章,再到今天的《孟子通释》,则是对孟子的主要学说都有全面的讨论。
《孟子通释》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第一,充分吸取了现代学术研究成果。例如在解读《孟子》中涉及土地制度的内容时,李景林运用了金景芳先生论述井田制度的成果,认为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井田制度。而且李景林也善于运用简帛资料,在解读《万章上》第五、六章中关于禅让的内容时,运用了郭店楚简中的《唐虞之道》,通过亲亲、尊贤言仁、义,由此理解禅让。由此观之,李景林先生在《孟子通释》中对现代学术研究成果的运用非常广泛、随处可见。[阅读全文]
张志强等读李景林《孟子通释》
李景林老师《孟子通释》这本书的意义非常重要。
首先,这本书虽然是用一种叫做随文解义的方式来完成的,但是这种随文解义却是克服了过去的注疏体的局限性,它是有一种通义在里面的,就是说书中每一段解释之间具有一种贯通性。这本书的写作对于今天的古典学研究来讲是有一定意义的。过去我们要读《孟子》的话只能是通过注疏,然后自己去看文本。现在有了李老师这本《孟子通释》之后,就给我们呈现了孟子思想各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孟子》一书的体系性、贯通性有更好的把握。所以我觉得《孟子通释》也可以叫做《孟子通义》,这样的一种写作有点像是皇侃《义疏》的味道,包含皇侃《义疏》的这个体例特征在里面。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对于古典学的写作来说是有一种突破性的意义在里面。 [阅读全文]
舒大刚 :《孟子通释》出版感言
我和景林兄本是同门,现在又居于同事之列。在此书正式出版之前,我有幸先睹其貌。当时景林兄的这本书是为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院校共同发起的国际儒学联合会委托的儒学教材而作的。这部书是其中率先推出的一种,来征求学术界的意见。从本意上讲,这部书应作为大学哲学系和儒学专业师生学习使用的教材。景林兄比较谦虚,他将此书作为个人的学术专著出版了。本书在学界受到了一致好评。
我也谈一点阅读这部著作的体会:这是一部功力深厚之作,将经学家的训诂传统和哲学家的义理思维完美地结合起来,同时将传世文献及其训诂与出土文献及其再阐释结合起来,在训释方面具有开创性甚至是典范性的一些突破。 [阅读全文]
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李振纲:
《孟子通释》一书在序言中对孟子学派的源流、内涵、特质、贡献等等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极有分量。其书采用篇章体,从字里行间发力,兼顾《孟子》文本的字面义、涵义和引申义。这种结合是研读经典的典范。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
李老师这本书立足于经典诠释来阐发孟子哲学,超越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经典注释。同时,他又避免了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空泛之弊。《孟子通释》这部著作不仅推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化和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而且对于当代儒学研究的创新有非常巨大的贡献。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丁四新:
李景林老师《孟子通释》这部著作的写法是前人都没有做过的,通读此书让我受到了很深的教益。李景林老师长期从事于孟子研究,具有很深的孟子情结。他研究孟子30年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这是很不容易的。可以看出李老师是很推崇孟子的,他对孟子的推崇主要有几点:第一个是孟子的性善论,他写了好几篇文章进行阐发。第二点是孟子的道统论,他特别关注《孟子》最后一章。第三点是思孟学派之间的关系,这是他特别关心的地方。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赟:
李老师的《孟子通释》是当代孟子学的研究的重要著作,也是最新的一个研究成果。这本书把李老师对孟子哲学的探讨跟《孟子》文本的脉络结合起来,可以讲是做到了语境化与哲学性的结合。他提出了很多问题,也表达了很多独特的观点,比如说关于超越性的问题。李老师用了一个“一千人”的概念讲出了中国思想当中的超越性的、独特性的“我”。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宋立林:
李老师关于早期儒学的研究尤其是教化儒学和心性论的研究对我个人有非常大的帮助,尤其是《孟子通释》这本著作出版以后,正赶上我和研究生们一起读《孟子》,所以成为我们非常重要的参考书。我在孟子的人性论上没有太多研究,但是大家知道,在孟子的性善论上的研究有很多分歧,比如,是性本善还是性向善问题,引起了很多争议。我和李老师的观点是一样的,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就是性本善论。所以在我读李老师的这个著作的时候,我得到的不仅是一个共鸣,而且更多的是在李老师的层层分析推进中,在义理的解释上,都给我很深的启发。
杨海文:《孟子通释》小札
2022年上学期因为课多,我一直没有写出《孟子通释》的读后感。但是,大一新生请我做孟子的讲座,我看到组织者购买了一批《孟子通释》,拿来奖给听众。说这表明《孟子通释》广受孟学、国学爱好者的喜欢。《孟子通释》的版式典雅、体量适中,所以本科生喜欢它。
这部关于孟子的作品很有特点,根源在于李景林老师是有坚定信念的学者。他将教化、教养作为自身人生的信念,同时作为教导学生的信念,自然也就水到渠成地落实到了《孟子通释》的书里。 [阅读全文]
章伟文: 评《孟子通释》
李景林老师一直致力于教化哲学的研究,同时他对孟子思想也有着非常持久兴趣。近来李老师出版了《孟子通释》这本新书,我认为该书体现了李老师教化哲学的最新思考。
《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开辟了“由人到天”的路径,《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辟了“由天到人”的路径,“由人到天”与“由天到人”的双向路径构成了李老师教化儒学的特点。李老师通过对《孟子》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教化的根基是“天道”,教化的可能是人物所禀的“性命之正”。 [阅读全文]
王兴国:李景林先生的《孟子通释》
李景林先生集三十年之功,精心撰结《孟子通释》一书,旨在对《孟子》全书作一通贯性的义理诠释,其《导言:通论孟子》从孟子与《孟子》、道祖三圣,学宗曾思、道性善、尊王道、一天人六个方面系统深入地概论《孟子》一书的义理精神,不仅将孟子的思想渊源叙述清楚,而且特别突出了孟子作为儒学道统的阐发者、继承弘扬者与开来者的重要地位,我以为这一点在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今天许多讲儒学的人、甚至自称“儒家”或“新儒家”的人,已经不讲“道统”,而是以讲“道统”为羞耻,仅仅是把儒学作为学问来对待,儒家的“道统”不是被遗忘了,就是被抛弃了!如果讲儒学不讲“道统”,那么所讲的儒学绝不是真儒学;如果儒家不能继承和弘扬“道统”,那么所谓的“儒家”或“新儒家”就绝不是真儒家。 [阅读全文]
张树业:《孟子通释》的理论意义
《孟子通释》是李景林先生长期孟子研究的集成之作,以传统经注模式将其多年哲思融会贯通,冶于一炉,其中最著精彩者,仍是对孟子书中心性微旨的诠解。
李老师思想的一大关键,即是高扬儒家性善论传统。因为只有性善论,才从存在实现的动态过程意义上把握到了人之生存的整体性。性善论在当代所受到的种种质疑,皆源于当前学界以西方人性论的现成性思维和要素分析方式诠解中国古传经典而形成的各类误读。孟子既是性善论的创立者,真切把握其内涵方能切实理解儒家性善论。 [阅读全文]
许家星:经学与哲学的结合之作
《孟子通释》是李景林老师三十多年研读《孟子》的心血凝练之作。这本书的产生有内外两个机缘:内在的机缘是李老师在北京师范大学为励耘班学生开设了《文化原典》课程,故该书前身是他上课所撰写的讲稿。外在机缘是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舒大刚教授邀请李老师参与“儒学教材”的编写工作,这也促使他将撰写《孟子通释》真正提上日程。这本书的撰写在老师的生命历程中带有不可磨灭的印记。正是在撰写书稿的过程中,老师突发眼疾,被迫中止了书稿写作,待术后眼睛恢复,才得以完稿,可谓是历经磨难之作。
《孟子通释》以义理阐发为主,字义训释为辅,故该书原名《孟子义诠》即意在强调重视义理解说的特色。该书对《孟子》义理的诠释,虽颇多新奇可怪、迥异常人之论,然实为多年精思沉潜所得,每一创新之解皆非率尔之论,而是有理有据之说,值得深加品味。[阅读全文]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