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通释》是李景林老师三十多年研读《孟子》的心血凝练之作。这本书的产生有内外两个机缘:内在的机缘是李老师在北京师范大学为励耘班学生开设了《文化原典》课程,故该书前身是他上课所撰写的讲稿。外在机缘是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舒大刚教授邀请李老师参与“儒学教材”的编写工作,这也促使他将撰写《孟子通释》真正提上日程。这本书的撰写在老师的生命历程中带有不可磨灭的印记。正是在撰写书稿的过程中,老师突发眼疾,被迫中止了书稿写作,待术后眼睛恢复,才得以完稿,可谓是历经磨难之作。
《孟子通释》以义理阐发为主,字义训释为辅,故该书原名《孟子义诠》即意在强调重视义理解说的特色。该书对《孟子》义理的诠释,虽颇多新奇可怪、迥异常人之论,然实为多年精思沉潜所得,每一创新之解皆非率尔之论,而是有理有据之说,值得深加品味。兹举一例,如书中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并不脱离肉身实存,并非单纯指脱离身体之外的悬空的“道德理性”,不认同那种以人与动物具有相同生理属性的看法,而强调人的道德理性与生理属性的共在,即“形色天性也”。
《孟子通释》具有两方面的价值:它既是一部体现当代学者哲学思考的哲学著作,体现了李景林老师的教化哲学思想;同时也可以置于传统的解经著作体例之下,堪为当代《孟子》注释的代表性著作,体现了经学的特点。事实上,该书在体例上对传统的解经体例有所继承,采用了概论章旨—字义简释—义理阐发三结合的形式。这无疑是对赵岐《孟子章句》、朱子《孟子集注》的继承与发展,而且每章解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特点也体现了当简则简、该繁则繁的繁简得当风格。故我们可以将李景林的《孟子通释》视为经学与哲学的结合之作,是一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综合创新之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扫码在手机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