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变革中的哲学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与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25年年会综述(一)

2025-11-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知识变革中的哲学”暨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与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25年年会于11月1日至2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来自海内外百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200余名专家学者、研究生与会。

  “人”与“知识”:哲学对智能时代的回应
  开幕式上,山东大学副校长、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曹现强教授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由数据、算法和智能驱动的时代,这涉及人类认知根基、社会结构与文明形态的深刻转型,由此引致的诸多问题,亟须哲学学科从自身独到的视角提供解答。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张志伟教授在致辞中强调,本次年会有多个议题涉及对哲学学科在人类知识版图中的地位的考察,而这实质上是哲学学科对自身在现今时代的合法性问题的省思。外国哲学研究者应保持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态度,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江怡教授肯定了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在诠释学领域的耕耘成果,以及对汉语哲学本土化构建的积极回应。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韩水法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时代剧变中的哲学研究,呼唤着外国哲学研究者担负起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任,直面这种关涉到人类哲学整体的挑战。山东大学中国阐释学研究中心主任傅永军教授在发言中强调,我们正处在一个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时代,面对这一新旧交替的关键之际,哲学理应审视时代,并为新的知识形态奠基。
  大会主题发言中,韩水法指出人工智能与基因科技不仅改变了人类认识自身的方式,也动摇了理性中心主义的根基,哲学必须在这一时代重新追问人的本质与理性的界限,以建立新的伦理与制度秩序。中国人民大学欧阳谦教授从特殊性和普遍性出发,从现代性批判的知识论视角重新梳理了哲学发展的历程与使命关切,揭示其在制度化与权力化过程中的内在矛盾。黑龙江大学丁立群教授立足教化与实践哲学,从哲学史的纵深维度探讨“教化”概念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意涵,阐明了教化并非教育或道德训诫的延伸,而是精神自我生成与人之本质实现的过程。澳门大学王庆节教授从Temporalität概念出发,对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学说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傅永军致力于澄显从“诠”到“阐”的汉语诠释学当下定位,即聚焦汉语语境下诠释学的思想转向与方法论重构。这一概念超越理性中心化的解释框架,将诠释视为一种开放的创造过程,旨在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建构具有自主话语与思想深度的诠释学体系。
  知识变革与数智时代的哲学
  面对数智技术引发的认识论基础动摇与伦理规范重构,哲学研究正通过多维度批判与理论创新,系统回应技术时代对人类认知框架与价值秩序的深刻挑战。兰州大学陈丽的报告聚焦大语言模型生成内容的认识论地位问题,指出未来研究必须直面一个根本性抉择,即继续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知识定义,还是在“后人类”语境下,通过构建融合审查、验证与问责机制的社会实践来重构认识论。
  如何回应人工智能带来的认识论挑战,学者们探讨了生成式AI的“创造性失控”现象,人工智能认识论框架的构建,高阶意识理论中的误表征问题,以及人机认知生态的互补共生路径等议题。在技术伦理与社会批判层面,学者的讨论围绕数字交往形式的异化现象、国际科技伦理研究中存在的价值困境、知识产权的哲学本质问题、技术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等话题展开。在传统哲学的现代阐释方面,部分学者聚焦于海德格尔前期哲学,对其修辞存在论和自然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比较研究。此外,部分学者以哲学眼光切入文明发展与社会正义问题,对“予境不可错论”作为推动文明间深层对话的有效出路,以及性别差异与分配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人类知识更迭与哲学的重新书写
  在人类知识经历结构性变迁的当代语境下,哲学通过对其语言基础、意义机制及认识范式进行自觉反思。从解构主义对意义确定性的消解,到认识论范式的当代转型,再到经典文本的谱系学重构与先验逻辑的当代效应,学者讨论了哲学在回应知识形态更迭时,如何借助语言分析、历史回返与理论创新,重构其问题域与方法路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于奇智以德里达“延异”为核心切入,指出延异作为成为解构的普遍机制,使语言从逻辑中心主义中脱离,暴露出意义的多重性、生成性与不可终结性,并打开翻译、写作与哲学阐释的全新路径。
  在同一场的诸多发言者,从不同面向回应了“知识形态更迭”的主题。例如,通过对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的修辞策略、洛克知识论的语法结构、黑格尔逻辑学的集合论因素的分析,展现经典文本内部的知识结构变动;从德性知识论、盖梯尔问题的新解等角度探索当代认识论的理论重写;从康德艺术天才、判断结构、意志能动性等主题切入,考察先验哲学在心理学、心灵形而上学与主体理论中的持续影响。另外,追溯近代观念论转向、司各脱意向性概念的再发现,以及英美保守主义秩序的诠释学证立等议题,也展示出历史文本如何在新的知识框架中获得再解释。
  人文学科“危机”中的哲学
  在人文知识形态遭遇现代性解构的普遍境遇下,哲学既承担着诊断危机根源的批判任务,也展现出在意义虚无与技术异化中重建思想路径的生成性力量。
  山东大学徐瑜霞以西谷启治的“现代科学技术批判”为线索指出:近代科学在提升生活效率的同时,也加深了机械化、功利化、主体孤立等文化危机。四川轻化工大学陈亮则从宗教哲学角度展开讨论,认为特洛尔奇与汉斯•昆虽被保守神学批评为“时代化”,但他们坚持以基督信仰为体、以世俗伦理为用的古体今用道路,体现了宗教哲学在危机中寻找重生可能的努力。
  关于人文学科的知识危机与意义重建展开,学者分别从伽达默尔翻译理论反思语言理解,从胡塞尔的“严格科学”理想、康德立法者与立法创作者之别,黑格尔与康德间的理性原则等问题重估经典哲学的现代命运;也对涉及具身体验的科学价值、马克思国家观的现实变动逻辑、暴力合法性的存在论化、行动者遗憾的道德属性等议题展开探讨。本专题讨论通过科学技术批判、宗教现代性回应、经典哲学重构等多重进路,揭示了人文学科在危机中自我更新的可能性,也昭示出哲学始终在临界处探寻着思想再生的条件与形式。
  东方哲学与汉语哲学
  面对现代性语境下哲学书写的主体性困境,东方哲学传统正通过对其核心范式的谱系梳理与当代转化,展现出理论重构能力。清华大学圣凯由“有/无、生/灭”的关系结构入手,勾勒出从印度到中国、从中观、瑜伽到华严、禅宗的多重展开,提出以“智如合一”的逻辑起点把握缘起真理,同时反思当代学术概念化重构缘起论的可能路向。
  在现代性与观念变革方面,探讨问题涉及东方哲学AI价值观大模型、日本朱子学与佛教互动、朴殷植与张志渊“大同教”的儒学宗教化实践等。围绕心性与意识理论,学者讨论了宗杲与知讷的看话禅分歧、阳明心学在日本的思想回响、印度正理—弥曼差关于“我”的论证及数—瑜伽的神我/原质结构,以及古今中观、唯识与佛教量论的张力关系。在理气与形上学转型方面,学者分析了铃木大拙与西田几多郎对禅与科学的重构、权克中《参同契注解》中理气论与丹道一气论的会通,以及吠檀多新学从“有待”到“无待”的转向。通过比较加德满都谷地上座部佛教与尼瓦尔佛教的并存互补,学者展示东方哲学在价值重塑、宗教革新与区域文化中的多重变奏。
  总之,学者围绕缘起思想的谱系分化、东亚儒佛互动与近代转型,以及印度哲学与佛教哲学中关于自我、意识与宗教实践的重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哲学与人类历史上的观念变革
  在人类观念史的演进脉络中,哲学始终通过对其核心范畴的批判性重释,推动着认知范式与价值秩序的深层变革。真理与自由观念的重塑、自然与心智解释范式的转型,以及围绕现代性、总体性与全球秩序的哲学批判等问题引起学者的关注。华中科技大学董尚文通过分析海德格尔对阿奎那真理理论的批判与误读,提出重建两者对话以推动当代真理论发展。
  关于自由与伦理问题,纳斯的责任伦理、海德格尔本真伦理、晚期斯多亚学派的生活技艺,以及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思有限理性存在者使命,通过敬畏情感重释康德实践哲学成为探讨的热点。在现代性与政治批判方面,阿那克萨戈拉—亚里士多德努斯之争、尼采现代性批判、鲍威尔与马克思的“犹太人问题”辩论、康德至杜威的总体性思想脉络,以及康德和平主义与卢卡奇异化理论的探讨也彰显了观念变革持续重塑人类对自身及其在世存在的理解。
  (山东大学宋陆、耿旭东、蓝霜林/供稿)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