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讲堂第59期

陈少明:“对想象、抽象与象征的关联考察”

2025-11-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0月21日,山西大学哲学学院“任之讲堂”2025年秋季第四期(总第59期)特别邀请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哲学系教授陈少明在山西大学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作题为“原象:对想象、抽象与象征的关联考察”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江怡教授主持,山西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尤洋教授及学院师生参会交流。
  讲座伊始,陈少明从《周易》“观物取象”与“观象制器”的思想传统方法出发,指出“象”在中国哲学传统中不仅是处于“道”“器”之间的一个枢纽位置,而且还是理解中国思维方式与文化创造的关键。不过“象”虽然无处不在,但其却是遮掩在《周易》卦象后面的。他强调,“象”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更是一种贯穿于器物、图画、文字、音乐、数学、货币等多个领域的基本概念。
  从“想象”一词出发展开相关论述。“想象”一词早已有之,韩非子有言:“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对此,陈少明指出韩非子这一论述包含着由“象架—象体—想象”三要素构成的认知结构,其中“案其图”即是结构(形状)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想其生”即是从在场者(形)想象不在场者(体)。

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哲学系教授陈少明作题为“原象:对想象、抽象与象征的关联考察”的学术讲座。
 
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江怡教授主持
  在此基础上,陈少明进一步区分了“想象”“抽象”“象征”的三个层次。他认为,“想象”是从在场者推及不在场者、甚至不存在者的思维过程;“抽象”则是人类通过提取事物共性、剥离具体细节来简化认知的思维过程,其本质是将复杂现象简化为核心特征,形成概念模型。以毕加索《牛的变形图》为例,他指出 “抽象”并非静态的提取,而是一个具有梯度性与过程性的双向运动:既可从具象走向抽象,亦可从抽象回返具象。“象征”作为抽象的成果,则是符号被赋予意义并系统化的结果,体现在文字、卦象、货币等多种文化形式中。就“抽象”而言,区分概念的“抽象”和图像的“抽象”。前者是“在现象中提取共性,形成概念的普遍性,适应于命题知识”,后者是“在单一现象中提取核心特征,保持视觉特征的象征性(可能指向类的观念)”。
  从象形图案开始对“象”进行具体论述。陈少明指出,象形图案是记号的奠基阶段,记号则是标识事物的抽象行为。对于器物,观象制器的过程即是从具体的实物,到抽象的图案,再到具体的新器。对于图画,他则指出图案与绘画具有不同的功能,图案是记号,绘画是艺术。对于图案向文字的转化,陈少明强调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案例。图案可以直观,文字则需要定义。从画图到写字是符号化的抽象过程,而字义的抽象化又导向了概念的形成。对于概念,他还表示,有语言才有概念,有概念才有普遍性知识。除此之外,陈少明还探讨了声音的抽象路径、书法的抽象艺术特性、《周易》的象数关系及货币从实物到数字的抽象演化过程。经过分析,他揭示出“象”在不同媒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它可以作为制作的中介,又可以作为艺术的目标,同时其还可以作为被定义的符号。
  最后,陈少明对“象”的意义做出了总结。他指出,想象、抽象与象征共同构成了人类理解世界、创造文化的“动力结构”。汉字作为延续象形根基的书写系统,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为探讨象征的根源提供了独特路径。与卡西尔“符号形式的哲学”相比,陈少明更注重从中国文化经验出发,揭示“象”在历史纵深中的抽象历程。在技术迭代、虚实交织的当代语境中,理解“象”的生成机制与功能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回溯传统,更可为应对未来“充满幻象”的文明挑战提供思想资源。
  讲座结束后,江怡在总结中指出,陈少明教授以“原象”为核心构建了一个融哲学、文字学、艺术史与符号学于一体的阐释框架。这不仅揭示出中国思想中“象”的逻辑与历史脉络,更在方法论层面为中国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
  在问答环节,尤洋院长、罗慧琳老师、景天星老师、刘勰娇老师,以及在场师生分享了在本场讲座中的所思所惑,陈少明教授依次给予回应和说明。本次讲座兼具理论深度与视野广度,为我们重新审视了“象”的意义与边界,打开了一种富有启发的思想视界。
  (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杨江诚、蒋丽英/供稿)

讲座现场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