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班晓悦)10月30日,中国古典学学科建设大会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建院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集中呈现国学院学科建设成果,探索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创新路径,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注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力量。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主持。
开拓中国古典学新境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表示,人大国学院是新中国第一家以“国学”命名的教学研究机构,建院20年来在学科建设、育人实践和文明交流中交出了亮眼答卷。在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的贺信精神指引下,构建中国古典学专业与学科,是国学研究自我审视、与时俱进的内在自觉,更是呼应国家战略、回应时代需求的主动作为。人民大学应坚持守正创新,筑牢国学传承根基、开拓中国古典学新境,要不断取得学科建设新突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中国古典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不断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一批既扎根中华大地、读懂中国古典,又胸怀人类文明、对话世界经典的栋梁之才;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秉持“和合共生”理念,搭建对话桥梁,深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文明传承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与影响力,贡献更多“人大力量”。
中国国家版本馆馆长刘成勇表示,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文明大国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标志性文化工程。中国国家版本馆作为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明种子基因库,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作出重要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在国学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传承与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24年以来,双方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务实的合作,期待未来进一步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中华典籍的研究和挖掘,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注入更为深厚、更为持久的文化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表示,中国古典学植根于源远流长的“经史传统”,这一传统既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象征,亦是推动中国“常为新而变则久”的精神源泉。中国古典学的提出,让古典学成为一个复数的古典学的共同体,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古典学。中国古典学学科应从经典文本研究走向文明实践研究,从历史语言学走向跨学科的文明整体研究。新时代的中国古典学研究必须深刻回答“何以中国”“何为中国”的根本问题,从历史和文明的维度完善中国话语体系框架,健全中国叙事体系逻辑,更加深入地阐发“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华文明。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郝彤亮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兼具中国传统学术素养与国际化学术视野,已成为活跃在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要新生力量,为我们推进优势学科建设,加快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期待国学院能够继续潜心育人,致力于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探索更富有“中国特色”和“人大特色”的学术路径;充分利用好自身平台优势,积极探索中华文明的当代价值,积极推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为国家的发展繁荣贡献力量。
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副校长、汉学系主任白安雅表示,20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全新的起点。人大国学院持续致力于中国古典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学科根基,更塑造了严谨而开放的学术风格,这与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学术理念高度契合,为双方未来携手并进奠定了坚实基础。值此人大国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期待国学院能在未来持续担当文明互鉴的枢纽,携手共促中西文明的深层对话。
德国慕尼黑大学副校长、汉学研究所所长叶翰表示,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科的老朋友,曾多次到访校园,十分荣幸能一路见证国学院的蓬勃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身份认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站在新的发展起点,衷心祝愿国学院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突破,越办越好。
推动中国古典学专业与学科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杨庆中作《中国古典学与中华文明:机遇与使命》学院学科建设汇报。国学院党委书记汪永红主持。杨庆中表示,中国古典学是响应时代需求、基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等特性构建的人文新学科,旨在赓续中华文脉,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奠定基础,并向世界阐发中华文明对人类发展的意义。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成功申报国内首个中国古典学本科专业,成功申报中国古典学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发布全球首部《中国古典学年鉴》,成立中国古典学学术联盟,积极推动中国古典学专业与学科建设。面向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五文”贯通的学科知识体系与研究方法,构建更加完善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学术联盟平台,启动重大集体研究项目;推动国际学术对话,使中国古典学不仅成为扎根中华沃土的人文学科标杆,更成为世界理解中华文明及其当代价值的重要桥梁。
在主旨发言环节,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家和从学科使命出发,提出唯有深刻认识中国文化的自身特点,才能有效地与世界交流互鉴;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杜晓勤从“北大模式”和“人大模式”出发,阐述了中国古典学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四龙围绕“古典学方法的引进”和“中国古代经典诠释”两大主题,从世界史的宏观视野和跨学科融合角度,探讨发展中国古典学研究的方法路径;清华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唐文明从学科独立性和规范性视角,分享了对中国古典学研究范畴和研究思路的见解;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以昆仑刻石为切入点,对秦代采药范围相关史料进行考证分析;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白奚对荀子“化性起伪”说作出创新性阐释,并探讨其对后世人性论发展的影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就敦煌学与中国古典学及国学的关系进行辨析,并分享了敦煌学建设的实践经验;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干春松提出中国古典学学科建设的五点使命,对学科未来发展路径进行展望;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王子今以“桃花源”故事的文学版与史学版为线索,系统梳理了农民战争推动历史演进的阐释脉络。
会议设置六个平行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从哲学、历史学、文学、文献学、语言学等不同视角出发,围绕中国古典学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