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湖广中哲论坛在华科大举行

2025-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0月25日至26日,“再造文明:智能时代与中国哲学的未来开展暨第八届湖广中哲论坛”在武汉举行。

  
图:与会者合影
  本次会议设一场主旨演讲、六场专题研讨,旨在探讨中国哲学在人工智能深刻变革人类知识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承继传统、回应现实,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朱人求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张明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陈力祥、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黎汉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廖璨璨及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杨海斌分别致辞。
  张明新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与文科发展特色。他指出,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顶尖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不能没有哲学思维的滋养和价值理性的指引。在智能时代“再造文明”的宏大叙事中,华科大不仅在技术上勇立潮头,还将在思想上先行一步,为人与技术的和谐共生,为科技发展的“善治”与“向善”,提供理论支撑和价值罗盘。
张明新
  陈力祥指出,本届“湖广论坛”以“再造文明:智能时代与中国哲学的未来开展”为主题,立意高远,切中时代脉搏。他认为,在一个被算法、数据和智能模型深刻重塑的时代,我们必须思考三大问题:在“机器思考”的时代,人何以为“人”?在数据泛滥的洪流中,价值与意义如何安放?文明的下一站,将驶向何方?他期望本次论坛能成为一次“扎根传统”的深度对话、“直面现实”的勇敢探索、“开创未来”的思想碰撞。
  黎汉基就大会主旨进行阐发:第一,应搭建深度对话的跨学科平台,促进人工智能时代不同学术领域围绕共同关切进行交流,汇聚多元声音;第二,在探索人工智能相关问题时,学术讨论需要容错空间,允许试错与磨合,而非追求即刻完美的共识,以此保障学术探索的活力与价值;第三,在算法时代,人文社科领域学者的重要作用在于发挥其专业知识与想象力,为理解和规范人工智能提供关键性的思路与视角,而非充当技术的被动接受者。他强调,本次会议将有力推动对AI时代所面临问题的深入思考与解决。
  廖璨璨指出,学术创新常在边界处产生,并以“跨界”概括了本次会议的核心特色:一是地域的跨界,湖广地区的中国哲学研究者通过论坛而切磋论学,构建了从地方性走向全球性的学术共同体;二是专业的跨界,论坛的宗旨是以自由的形式促成不同领域学者的深层交流;三是古今跨界,论坛推动了中国哲学在智能时代返本开新。最后,她介绍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成立的“中华文化智能论证实验室”,该实验室作为“跨界”的实践成果,旨在探索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当今中国哲学研究,实现从方法到问题的全面创新。
  杨海斌结合自身五年工作经历,概述了哲学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与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发展概况与主要成绩,并表示将提供周全保障,确保会议圆满成功。
  大会主旨演讲由华中科技大学王博主持,湖南大学陈力祥教授、黎汉基、华中科技大学朱人求教授、广西大学郑朝晖教授、武汉大学黄燕强副教授依次汇报。
  陈力祥围绕“王船山孝道思想的逻辑建构”,系统阐述了船山孝道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哲学基础,梳理了早期孝观念的形成与儒家孝道思想的历史演变。他指出王船山在“气”“性”“心”等哲学范畴的基础上,构建了“天亲合一”“性体孝用”“尽心诚孝”等理论,并强调孝道不仅源于自然情感,更是一种自觉的道德实践。他指出孝道在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教化乃至国家治理中的多重价值,指出王船山的孝道思想具有“实有”“诚”“和合”的理论特质。
  黎汉基以“拯救危难还是回避风险——重读《论语》‘井有仁’章”为题,对《论语•雍也》中的“井有仁”章提出了新解。他指出,虽然以救人作为政治思考的情境是早期文献的重要话题,但这不意味“井有仁”章也持有类似主张。黎汉基认为,“仁”不该被理解为困在井中的活人,而是一种值得追求的规范性理想。因此,本章中孔子所探讨的核心并非是否应当或如何救助井中之人,而是是否应为了践行“仁”而甘冒风险。本章的核心关切在于规避风险的行动对策,而非拯救他者的道德考量。
  朱人求以“从‘熟读精思’到‘义精仁熟’——论朱子‘熟’的哲学”为题,深入解读了朱子思想中“熟”的哲学内涵。他指出,在朱子的思想世界里,“熟”的哲学不仅指认知(穷理)上的熟读精思,也指向涵养(居敬)工夫的精熟与境界之纯熟,熟乃熟知、熟用与熟境的统一体。朱子认为,圣凡之辨、居敬与穷理能否圆融,乃至天下万事,归根结底皆都只是一个“熟”与“不熟”的问题。他主张应将“熟”提升为一个普遍性的哲学原理,使其成为中国哲学的标识性话语。
  郑朝晖以“儒家知言概念的演变脉络及其现代困思”为题,从使用AI导航的日常经验切入,指出在时空被高度压缩的人工智能时代,哲学思考尤为重要。他以儒家“知言”概念为主线,探讨其与人工智能伦理建设的结合可能。他简要梳理了“知言”理论的发展脉络:从孔子发端,至孟子与荀子形成侧重“辨善恶”与“论权利”的两个方向;其后历经宋明理学知“善恶”、清代朴学知“真假”,直至民国熊十力等人尝试融合二者却面临内在张力。并指出,在现代科技与哲学深度交融的AI时代,传统的“伦理后置”策略已显不足,伦理考量必须“前置”并与科技发展同步。
  黄燕强以“AI与生生、亲亲——以儒家为中心视角的考察”为题,从儒家视角探讨了人工智能与“生生”“亲亲”这两个核心范畴的关系。他指出,“生生”与“亲亲”构成儒家理解人的存在的基本维度。“生生”是追求存在的恒常性,在对生命存在方式与生命存在境界的规范中蕴含着存在论理性。“生生”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的存在中最本源性的生存经验,也是使每一个“此在”成为“人”的方式。他认为,从“生生”的角度而论,AI给生命的存在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条件,但也给人的存在带来难以预测的不确定性,可能威胁到人与世界的继续存在;从“亲亲”的角度而论,即便AI能够通过数据算法或人为立法而获得道德情感,但是否可能获得“亲亲”之情及表现出“亲亲”之爱,这一点仍值得怀疑。他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儒家的“生生”之道与“亲亲”之义非但未曾过时,反而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能够为“人机之辨”和人工智能立法提供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与深刻启示。
  六场分组讨论中,29位学者围绕 “再造文明:智能时代与中国哲学的未来开展”展开深入研讨。
  闭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王博主持,朱人求与中山大学哲学系苏杭教授分别致辞。朱人求总结了本次论坛所呈现的“跨界”“年轻化”与“前沿性”三大特征,回顾了会议在“智能时代中国哲学新拓展”“古典命题现代阐释”等方向的丰硕成果。作为下届论坛主办方代表,苏杭指出本次会议不仅展现了“湖广哲学”的经世致用,还探索了中国哲学与时代结合的新路径。最后,他将论坛传承比作学术接力,并诚挚邀请各位学者来年相聚广州,共同推进中国哲学的新发展。
  本次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比较哲学与文化战略研究中心、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协办,来自中山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全国十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图:朱人求与中山大学哲学系苏杭教授分别致辞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杨甜 苏国鑫/供稿  胡静/摄影)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