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计算与人机共生的传播新图景

2025-10-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10月25日至26日,智能与计算传播学2025年年会在北京成功举行,近200位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智能计算与人机共生的传播新图景”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会议锚定智能技术迭代的前沿轨迹,聚合跨学科交叉视野,既描摹AI技术驱动下的智能传播新实践,也关注大模型驱动计算传播的新方法,更思考人机共生的传播生态下的新理论。

  
开幕式现场(本网记者/摄)
  开幕式上,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教授表示,人工智能背景下,传播生态正发生颠覆性变化,传统传播学的研究范式亟待突破,向计算传播方向的开拓是范式创新的必由之路。他认为,智能与计算传播学研究在建设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中的角色不可替代。智能与计算传播专委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学会自2018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学术化、国际化、跨界化,聚焦前沿问题、推动国际交流、倡导学科交叉,现已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界一支充满活力、令人瞩目的学术新兴力量。
  
图为年会开幕式大合影(主办方供图)
  年会主旨演讲中,来自海内外的7位专家分享了自己在智能与计算传播研究领域的真知灼见。智能与计算传播专委会创始会长祝建华教授基于用户的媒体使用研究变迁的回顾,认为随着研究对象从传统媒体向AI大模型演变,研究方法亦需随之进化。他对比了传统调查方法、网络数据挖掘、AI行为日志等方法的优劣,发现媒介技术变革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同时强调没有完美方法,不应忽视经典方法的使用,研究者需整合多种数据源、多重方法共同服务于自己的研究。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Jeffrey Treem讨论了人工智能可能对组织带来“负网络外部性”。他将传统通讯技术比作“桥梁”,它们连接人与人,促进信息共享,带来积极的网络效应。相比之下,AI如同“河流”,人与AI的互动是孤立的,这虽然高效,但减少了人际连接的机会。而这种转变损害了组织的“可见性”“共同理解”“问责性”等三个关键要素。由此,他呼吁未来组织应寻求“桥梁”与“河流”的共存与平衡。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刘德寰对AI背景下的定量研究进行了反思。研究者简单借助AI工具便捷地获取研究结果的背后,潜藏着理论弱化、逻辑简化等隐忧,冲击了研究的深度与严谨性,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保持问题导向,围绕真实的社会问题展开深入探究。而以复杂建模为核心路径、探索技术驱动下的社会科学研究,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天津大学讲席教授、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刘安安从跨学科视野出发关注“社会模拟器”的作用。基于传统方法(如问卷、复杂网络)忽视内容和认知的局限性,他认为基于多智能体(MAS)的新型模拟器,能通过模拟具有“人设”和“社会化推理”能力的个体,重构群体互动和智能涌现。这使研究从“感知”计算跃升至“认知”计算,为数字社会治理提供了新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教授谈到,当前计算传播学正经历两大转向:一是其不再局限于一种数据分析方法,而是演变为研究宏观社会议题的新思维范式;二是随着算法逻辑与人类完全不同的机器流量主导未来互联网,“机器行为”将成为计算传播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在此意义上,计算传播学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应当成为研究AI时代人机共生的新范式。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新闻学院教授李彪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社交机器人已“植入”公共话语,通过规模化的信息供给、模拟多样性和情感操控,使公共讨论从“真相”竞争转向“叙事吸引力”竞争,并导致情感异化,这种“数字杂交话语”制造了意见多元的幻象,使深度对话失效、社会共识瓦解,并可能导致人类认知能力的退化。他呼吁,通过协同治理来重塑公共话语韧性,势在必行。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郭全中教授认为,由大模型的“生成性”与“智能性”双重特性驱动,不仅带来生产工具的升级,更深入至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形态乃至行业生态。如内容生产由AI主导,分发走向“一人千面”,人机关系正从工具演变为伙伴,表明AI技术正在对传媒业进行全面赋能。但同时,我们也亟须面对深度伪造、数据鸿沟、版权争议、技术伦理等新的挑战。
  7场平行分论坛分别聚焦“智能技术与社会想象”“人机情感与亲密关系构建”“信息传播机制与用户行为”“生成式AI与智能新闻传播”“AI生成技术与文化表达创新”“图像生成与AI视觉叙事”“算法社会的信任建构与舆情研究”等主题,与会的研究者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来自智能与计算传播研究专业委员会的理事代表进行了论文评议。
  10月26日上午,年会“计算传播学工作坊”在中央民族大学海淀校区举行,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文和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周晓禹受邀开讲,分别围绕“窥探算法黑箱:算法审计的切入点及研究范式”和“后真相时代的情绪研究:认知、行为与文化的三重视角”两个前沿的研究话题展开探讨,现场互动频繁、气氛热烈,为本届年会画上完满的句号。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毛湛文教授在闭幕致辞中表示,“年轻的学会和年轻的学院在金秋的北京相逢,激荡出无限的新思想和新智慧”。未来,学院将依托学校“美美与共”的文化底蕴,基于跨学科的学术团队,继续“做特”智能传播这一学科方向。
  本次会议还举行了第七届传播数据挖掘竞赛颁奖典礼,经前期评审和激烈角逐,12支队伍的数据挖掘作品获此殊荣。微热点研究院智能传播实验室主任研究员赵鑫受邀颁奖。
  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智能与计算传播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