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10月24日,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九届学术大会教育学与社会学专场在江苏师范大学举行。来自教育学与社会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热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并围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礼记·礼运》生动地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意义。江苏作为经济大省,更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他表示,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主题下,教育学和社会学有着广泛的交叉点和合作空间。要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推动教育学与社会学学者联合攻关,围绕共同富裕的重点领域设计研究课题,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开展协同研究,让理论阐释更具深度、问题分析更趋全面、对策建议更富实效。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芮国强表示,本次专场从教育学与社会学视角,深入探索三大关键路径:一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夯实民生根基;二是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激发社会活力,优化发展格局;三是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可持续内生动力。这些探索,对江苏切实履行“挑大梁”使命、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陈光金认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要加快推进系统性的人口发展和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就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调节财富差距。加快规范初次分配进程,为更加公平的全社会收入分配总体格局奠定基础。要继续稳定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的总体格局,随着经济发展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协商机制,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合理规范和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宋林飞表示,目前,我国进入初级共同富裕社会。从人均收入增长来看,改革发展成果得到共享;从恩格尔系数来看,我国处于相对富裕状态;从基尼系数来看,收入差距较大。但他也提出,现阶段的共同富裕是低水平的、不充分的。今后,要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差距作为主攻方向,切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提高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水平与质量。他认为,共同富裕,首先要发展经济,做大蛋糕,然后要分好蛋糕。分配的大头在初次分配。因此,优化初次分配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首要路径。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缩小不同所有制与行业的收入差别,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要关注社会公平,增强与优化再分配。缩小城乡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以高质量教育公平培育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教育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构建了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认识框架,强调从发展的自然生物基础性、个体社会需求性和民族国家价值性去认识儿童全面发展,并建立了儿童全面发展范畴及指标体系。他提出,要从脑科学视角下重构“智育”概念,强调智育应包括感知觉发展教育、概念建构教育、情绪调节与认知协同教育、社会认知教育、创新性问题解决与批判性思维教育、元认知与自我调节教育,并明确教育需以“为党育人、立德树人”为前提,融入党性、国家性、中华民族性、社会主义性、时代性等“五性”要求,最终通过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高质量教育公平赋能个体发展能力,培育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与共同富裕目标深度契合。”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程天君表示,当前,教育的主要矛盾是现实中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远未满足人民需求。解决教育不充分矛盾(教育质量问题)已成为中国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我国明确提出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然而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质量提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公平仅为其关联的问题。由此,针对教育不平衡矛盾,程天君提出“高质量教育公平”的概念,并主张以高质量教育公平、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双高”战略双轮驱动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解决。
提升农村学生教育水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余秀兰表示,无论贫困与否,文化观念一直是影响农村学生教育获得的非常重要的因素。需要重视文化的作用,文化固然可能受到社会阶层地位等结构性因素影响,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并能促成个体的行动,因而文化可能成为突破阶层结构的能动因素。她通过研究发现,在中国情境下,虽然优势阶层具有寒门所没有的文化资本优势,存在文化再生产现象,但优势文化资本并没有明显的阶层区隔性与排他性,寒门学子可以通过重要他人或其他途径弥补家庭资本之不足,即文化流动理论有较强的解释力。更关键的是,寒门情境还激发了具有寒门特征的文化资本或社会底层所具有的独特形态的文化资本,极大促进了寒门学子的学业成功。
当天下午,与会学者分教育学和社会学两个专场进行深入研讨,并邀请期刊主编和编辑进行点评。与会领导为该专场入选优秀论文代表颁发证书。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此次会议围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核心议题,紧密围绕教育学与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以及教育与民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开展了一场高水平、深层次、多维度的学术交流,为繁荣发展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了宝贵的学界智慧。
会议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江苏师范大学承办。
会议现场(本网记者吴楠/摄)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致辞(本网记者吴楠/摄)
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芮国强致辞(本网记者吴楠/摄)
与会学者合影(本网记者吴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