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评论》创刊主题研讨会在南京理工大学召开

2025-10-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0月25日,《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与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暨《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评论》创刊主题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开幕式由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强舸教授主持并发表致辞。他回溯了该校作为“国防七子”之一的发展进程,阐释了学院在学科建设以及当前“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贯通式培养模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学院的发展思路。《马克思主义研究》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任洁研究员发表致辞,表示期刊将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评论》强化交流与合作,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贡献力量。
  上午的论坛报告分两个单元进行。第一单元由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益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维国教授以“加快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题,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现代样态、中国形态和对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超越形态,要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加快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的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沈阳研究员围绕“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看文化主体性的确立与升华”主题,从鸦片战争后传统文化的“破”与“立”讲起,梳理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的文化主体性,并进一步探究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行”与“径”。北京语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杜运辉教授以“‘第二个结合’探索的重要先行者——张岱年论中国文化发展的规律”为题作报告,深入阐释了张岱年作为兼具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中国哲学家双重身份的思想家,在一般文化发展规律、中国文化发展规律和中国现当代文化发展规律等方面的重要论述,指出这些思想对于当下推进“两个结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在点评环节,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部长、哲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袁祖社教授指出,三位学者的报告内容系统且丰富,启迪我们应立足当代实践、回溯传统,潜心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于深入钻研中领悟理论的精髓要义,切实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 
  第二单元由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海龙教授主持。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巩茹敏教授做了题为“文化自信与文明传承:12篇新年贺词中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探析”的报告,通过对12篇新年贺词中的主题特征、关键词演进和典型案例的文本分析,透视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演进逻辑、四维架构和价值意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庄文城在“筑牢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根基”报告中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更应该筑牢哲学根基,重视和警惕可能出现的问题,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哲学系周勤勤教授在“方以智的矛盾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契合性研究——基于‘第二个结合’的视域分析”报告中指出,方以智提出的关于阐述深析矛盾的独特思想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对立性、统一性等展现出哲学层面的高度契合性,为当下的“第二个结合”历史进程等焦点和难点命题提供了现实着力点。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邓纯余教授总结了三位专家的核心观点,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传播好、研究透21世纪马克思主义,秉持坚定的学术立场,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价值追求。
  下午的会议设置了三个分论坛。优秀论文作者依据自身的研究领域,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针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理论与实践议题作学术论文汇报,并进行了探讨交流。与会专家逐一作出了精准点评,既肯定了研究的亮点,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闭幕式由强舸主持。在会议总结发言环节,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评论》常务副主编李红亮对本次研讨会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深入梳理。她认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评论》的创刊,是理论阵地回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与世界之问的生动实践。最后,《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评论》主编袁玉立致闭幕词,介绍了期刊的办刊宗旨、栏目设置和办刊特色等具体设想,指出期刊将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提供新的学术平台,将关注真实问题、发表真知灼见、推动实质讨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交流思想、碰撞观点、深化认识的重要阵地。
  本次研讨会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关键命题,对于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寻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以及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近五十位学者与优秀论文作者,围绕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开展了深入探讨。 

与会者合影留念
  (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红亮/供稿)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