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分析的中国哲学论坛”暨中国分析哲学哲学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太原举行

2025-10-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大会开幕式现场 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秀伟 通讯员 丁怡彤)2025年10月18日至19日,第二届“分析的中国哲学论坛”暨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太原举行。
  开幕式上,山西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尤洋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山西大学哲学学科近年来的发展成果及本次会议的筹备背景,强调本次会议对推动分析哲学和中国哲学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毕明安(Michael Beaney)教授认为此次会议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事件,以分析哲学的理论和方法为资源将会推动中国哲学研究的整体发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山西大学江怡教授表示,本次会议旨在探索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融合,并以此为契机拓展中国哲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为我国的哲学研究带来更丰富的思考路径。大会开幕式由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陈敬坤教授主持。

尤洋院长致辞 图

毕明安教授致辞 图

江怡教授致辞 图
  本次会议由六场大会发言、两组分会场讨论、一组学生专场和一场课题工作坊组成。
  在第一场大会发言中,毕明安(Micheal Beaney)教授以“分析地走进中国哲学”为题,探讨了如何以分析哲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可能路径,通过四种模式阐释“分析”概念,并以“濠梁之辩”为例,展示如何通过逻辑与语义层面重释中国经典。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刘纪璐(Jeeloo Liu)教授介绍了“分析的中国哲学”在北美的发展。她区分了分析的中国哲学的两种研究路径,即作为思想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以哲学问题出发与西方分析哲学交流的方法,并强调“分析的中国哲学”并不是对中国哲学的背离,而是一种超越传统方法论的新的研究途径。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林斯基(Bernard Linsky)教授回顾罗素1920—1921年访华讲学及其中文讲稿的发现与研究,揭示了罗素思想从“命题分析”向“逻辑建构”转变的关键时期,并指出跨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应重评罗素与中国思想的潜在关联,以此拓宽中国分析哲学的历史。
  在第二场大会发言中,香港中文大学兼复旦大学教授黄勇在主题报告中论述了新儒家的人性观。他指出,人性观是新儒家伦理哲学的核心,虽然其具有形而上学与本质主义倾向,但可以经过自然化诠释,以回应当代哲学语境的批评。中山大学陈少明教授的主题报告以中国哲学为基础,探讨了“分析”的思想方法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展开,并通过“观”“亲”“道”等展示其在认识论、伦理学与本体论等中的多重实践形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龙智生(Michael Longenecker)副教授以《庄子•逍遥游》第一章为核心,探讨“巨大之物”的哲学含义,认为庄子呈现出一元论思想。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王中江教授在论述比较哲学的前提预定之后,又对“自然”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及其在东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变迁、融合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
  在第三场大会发言中,华南师范大学陈晓平教授阐述了冯友兰的新统及其改进,指出冯友兰通过逻辑分析深化形而上学的清晰性,以经验考察充实境界论,并以“自我”的超验—经验双重性贯通两者,推动“新统”实现哲学与人生的统一。山东大学王文方教授运用东西方融合哲学的方法探讨“不可说”问题。他比较了柏拉图、老子等思想,提出以逻辑模型形式化阐释“不可说”的结构,展示分析哲学与佛教思想结合的新路径。香港公开大学周柏乔教授以“寓理于算”为核心,探讨中国古代重算传统与西方重证传统在数学知识理据上的差异。厦门大学朱菁教授考察了金岳霖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有关哲学与人生关系的未刊文稿,揭示了其从逻辑分析走向社会关怀的思想转变。
  在第四场大会发言中,北京大学韩林合教授的报告比较了《奥义书》和《庄子》的太初思想,认为二者皆以“梵”与“道”为宇宙本原,但庄子通过超越“有无”“始终”的辩证思维,提出“世界无所谓开始”更为合理。山东大学陈小文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穆姜以现象学方式将卦义转化为生存抉择,体现真理不在事实符合而在主体的决断与践行。《周易》的卜筮由此展现出一种以决断为核心的真理观。复旦大学徐英瑾教授的报告以“阿云案”为切入点,探讨司马光法哲学的分析结构与语言逻辑,揭示其如何在缺乏形式逻辑支撑下通过以语言与经验维持法理自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刘新文研究员围绕金岳霖1931年至1932年在哈佛与剑桥的思想转折,特别是他与分析哲学传统之间的关联,探讨了这种关联如何影响他后来的哲学体系与清华学派的形成。
  在第五场大会发言中,专家学者围绕《大学》的“三纲领”和“八条目”间的逻辑关联、唐君毅的个体化理论、《孟子》中儒家的思想方法、“knowing”在汉语语境中的认识论特征以及郭象“无我”思想与当代形而上学中的现存论和四维主义相契合等议题展开对话。
  在第六场大会发言中,专家学者围绕儒家内部分歧、“君子之辩”的中国传统论辩形式、以“零知识证明”为模型重构道德自我验证机制以及人类学作为分析的中国哲学的第三进路等主题展开探讨。
  两组分会场与学生专场汇聚了来自海内外高校的青年教师和本硕博学生30余人,围绕中国哲学的逻辑分析、语言与符号研究、认识论与心灵哲学,以及中西哲学方法比较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展现了当下分析的中国哲学这一研究方向上的学术活力。
  在课题工作坊讨论中,江怡教授详细汇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的最新进展。与会专家们对阶段性成果予以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与问题反馈,完善思路,并期待课题组在后续研究中如期高质量完成,为相关领域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大会闭幕式上,王中江教授总结发言表示,本次会议内容充实,充分体现了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融通与创新。尤洋教授指出,本次会议主题集中、讨论深入,希望以此次会议为新的起点,继续推动分析的中国哲学研究的开放与创新。最后,江怡教授表示山西大学将以“分析的中国哲学中心”为依托,进一步拓展研究平台,他衷心感谢与会专家学者,欢迎国内外哲学界继续关注与参与。
  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者合影留念
  研讨会由山西大学哲学学院、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分析的中国哲学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分析哲学》集刊编辑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编辑部、《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认知科学》编辑部协办。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