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对话互鉴促进文化融合发展

——儒道对话与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5-10-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9月20日至21日,儒道对话与文明互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本次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孔子研究院和华中科技大学解释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会议以思想交流互鉴为核心,以儒道对话和文明互鉴为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儒道对话的时代背景与前景
  开幕式上,《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主任王正编审在致辞中指出,历史上,儒家与道家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以现实伦理秩序为主题的儒家思想和以超越玄同为特点的道家思想在文明演进中互动频繁,在挑战和交流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理路,最终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聚焦于人类精神世界发展的道家逐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在现代社会中,儒家与道家融汇交流的必要性大大凸显,相信本次会议可以为回应时代关切提供思想资源,推动中国哲学的理论发展。
  孔子研究院副院长魏衍华研究员介绍了孔子研究院的发展沿革。他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儒释道三教的对抗与融合。其中,孔老之间的对话交流更具有特殊的思想和文化价值。历史上,儒道交流互动中诞生了众多思想成果,其历史经验可以为当今的文明互鉴提供宝贵的思想财富。孔子研究院及其兄弟单位愿意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平台,助力中国哲学学科发展与文化进步。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院长董尚文指出,儒道对话是思想史中的重要主题。儒道之间虽然差异巨大,但是其同属中华文化脉络,在文化背景等方面具有共通性,因而也就具有了交流互动的思想基础。他表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虽然办学历史并不悠久,但是在广大师生的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期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加强与各兄弟机构的团结合作,共同促进哲学学科发展。
  哲学史视野下的儒道对话主旋律
  任何关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都不可能回避儒道两家之间的冲突与交流。在历史长河中,儒道两家在观点对立中塑造自身,在思想碰撞中相互学习,共同适应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最终绘就璀璨的思想华章。本次会议首先以历史中的儒道对话为核心,关注其在宏大历史时期中的阶段性特点,折射出儒道交流的主旋律与总基调。
  清华大学丁四新认为儒道之间的批判性对话是中国古代思想演进的重要动力。他剖析了儒道两家从春秋至战国时期对话性质的演变过程:春秋晚期孔老对话以礼乐制度与治道理念为核心,呈现互鉴反思的温和特征;而至战国中后期,孟、庄为代表的学派批判则转向激烈对立,这体现出鲜明的界限意识和理论自觉。这种批判性对话不仅推动双方确立自身立场,更在解构对方中实现理论重构与思想创新,最终促成战国末期思想融合与杂家兴起的局面。他认为,批判性对话——尤其是儒道之间的批评对话——作为先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机制,对理解中国古典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深圳大学李大华认为北宋理学不仅仅从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具体问题上吸收道家思想资源,更在学术风格、修养方法乃至本体论范式建构上深受道家思想观点影响。以此为例,李大华指出历史上的儒道两家在学派对立之中吸取思想资源,获得创新思路。今天,学术应该以史为鉴,在未来的研究中,儒道两家不必拘泥于学术地位,而是应该在保持自身思想特色的前提下发现自身理路中的现代性因素,携手走向未来。
  儒道对话与文明互鉴中的问题与案例
  在对任何复杂问题所展开的学术分析中,研究者不仅需要关注宏大的发展趋势,更需要对精微的思想案例展开分析。本次会议在综述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到儒道对话与文明互鉴中的具体问题与案例,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进一步充实与佐证更为宏观的趋势判断。
  首先,儒道之间的同异问题自是本次会议的讨论重点。中山大学陈乔见以孟子与庄子在元伦理学进路上的差异为核心,指出两者在道德普遍性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孟子认为源于“心之所同然”的主观道德判断仍然具有普遍价值。庄子则否认主观主义前提下的价值普遍性,进而指向“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人生价值理想。中国人民大学曹峰从儒家“仁者如射”与道家“其犹张弓”的命题入手,分析其与儒道两家最高原理的同异。在理论阐释中,儒道两家都由此引申出不争之德、平衡之道和心性功夫。但是,“张弓”和“仁”与“道”的分别联结,以及对人际关系和事物关系的分别考量,则显出两家之异。
  西安交通大学常新指出作为战国黄老之学重要文献的《黄帝四经》,提出“刑德相养”思想,以“道生法”为哲学基础,整合儒、法、道等多家学说,构建了一套具有形名逻辑与天道依据的政治理论。其“阴阳刑德”说将四时天道与人事政治相配,体现出强烈的秩序意识和实践导向,不仅适应了战国诸侯富国强兵之需求,也为汉初政治提供了理论资源,并最终融摄于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家的德刑思想体系之中。
  同时,以当代科学技术助力古代文化研究同样是一种具有广泛意义上的古今文明碰撞。武汉大学李巍以“名学”为例,将人工智能分析技术与哲学研究相结合,通过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揭示了“名”概念本身所具有但往往被忽视的深层次含义。最后,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哲学研究提供更为翔实的文本基础,帮助研究者把精力投入到更具创造力的研究领域。
  儒道对话视域下的理论前提
  任何的比较研究都必须以扎实的专门研究作为基础。本次会议着眼于儒家和道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问题,并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再探与澄清,更加全面地了解儒道对话及文明互鉴进程中的理论前提。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蜜林以《论语》中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为主题,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了人性先天情感与后天养成之间的关系。人天生所具有的道德情感是仁的前提与基础,但是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与修养才能够完善自身,实现仁德。
  华中科技大学唐琳则聚焦于《周易》中的生生哲理,指出“生生”的最终旨趣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类社会,并系统论述了“生生”在阴阳哲学体系中的内涵。她认为,在技术理性日益膨胀的今天,中国哲学中的“生生”思想在弥合人与自然矛盾等问题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以董仲舒的“王教”概念为题,认为“王教”并非西方一神论宗教,其遵从天道信仰,并强调对百姓施行礼乐、展开国家教化。因此,“王教”能够落实于人伦日用,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在“王教”前提之下,教主需要关注自身德性修养,并以此谋求与天道运行节律的高度一致。
  在上述主旨报告以外,本次会议还组织了六场研讨会。在研讨会中,40余名专家学者从哲学或史学视角出发,围绕儒道对话的特点与其在思想史发展中的作用、文明互鉴的具体案例与启示等主题发表自身独特观点。总而言之,本次会议以思想史上的融合会通为核心,涵盖儒道交融与中外对话。既关注了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儒道对话总趋势与主基调,也对儒道对话中的具体案例展开分析,一方面关注到前人未给予足够重视的创新点,另一方面也对学术史中的重要问题进行了重新探究。同时,本次会议在发掘文化交流与文明融合经验的基础上观照现实、为推动“第二个结合”和中华文明海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和思想资源。
  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 张玮琨 陈熙钰/供稿)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