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至21日,第九届汉语哲学论坛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办,本次论坛主题为“语言之际的存在、意义、真理与逻辑”。
汉语哲学的历史承继与当代发展
会议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韩水法教授回顾了汉语哲学自首届论坛举办以来的蓬勃发展,同时对傅永军教授积极推动汉语哲学学科在山东大学的建设致以敬意。本届论坛选址于孔子故乡、孟子旧国,具有追根溯源的文化意义,他邀请与会学者明年再次共襄汉语哲学论坛,共同推动汉语哲学研究的持续发展。
山东大学中国阐释学研究中心主任傅永军教授,通过回顾山东大学哲学系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背景下发展的历程,指出中国哲学亟须超越历史范式与固定传统,从而以汉语为媒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体系建设。自北京大学率先在汉语学界建立汉语哲学研究机构,山东大学组建“文明互鉴视域中的汉语哲学”人文社科创新团队以来,汉语哲学已经步入建制化发展阶段。汉学哲学研究回应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时代性要求,具有旺盛生命力与显著的学科增长潜力,论坛的举办对推动汉语哲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哲学的定位
就汉语哲学的定位而言,其核心关切是如何在多元张力中为“汉语哲学”确立其身份与坐标。尽管学者们所追求的路径各异——或追求自主性,或反思理论困境,或回溯传统,或倡导复数性——但共同目标在于探寻汉语哲学明晰的自我界定与未来的创新方向。
韩水法教授在其发言中深入辨析了“汉语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他指出,汉语哲学的兴起是现代哲学发展的必然,其自觉源于对西方哲学问题的翻译思考与中国哲学传统的内在驱动。韩水法教授强调,汉语哲学并非“中国哲学”的简单别名,而是旨在突破后者既有的学科藩篱,以汉语为载体,直接面向普遍的哲学问题本身,追求一种具有自主性和人类关切的新哲学形态。
台湾政治大学汪文圣教授深入探讨了汉语哲学的语言特色。他指出,汉语较少依赖系词,不像西方语言那样常被系词遮蔽,从而能使“存在”意涵更直接地显现。他认为,中西哲学的共同旨趣在于对语言前存在意涵的复兴,而汉语哲学对“大地存在”与“文化世界”的综合更为切近这一理想。华东师范大学应奇教授对当前汉语哲学的建构路径进行了深入反思。他认为,韩水法、孙向晨等人在界定“汉语哲学”概念时,呈现出“加法与减法”“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理论张力。在他看来,汉语哲学应超越此种徘徊状态,走向更为明确的核心规定性。
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南星从历史脉络切入汉语哲学的身份认同问题。他指出,相关争论自“哲学”引入汉语世界伊始便已存在。在此背景下,王国维、冯友兰等人的“境界说”被视为汉语哲学理论建构的典范。面对近年来的质疑,南星认为,回应对“境界说”的批评恰是阐明汉语哲学独特思想特质、探索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宝贵契机。山东大学王丁教授主张以“复数性”理解汉语哲学。他指出,当前围绕汉语哲学在概念界定、方法路径与理论应用上呈现的多元张力,并非对立或冲突,而是其内在活力的体现。他进一步引入谢林的共时性系统模型,认为汉语哲学应被理解为一个包含多重路径的开放体系,各路径以特定方式映射汉语哲学的统一整体,其张力恰是其展开的自然状态。
汉语诠释学与中国思想的哲学阐释
对中国经典阐释与现代诠释学转型之间张力的反思是本场讨论关注的核心。学者们从中西比较、方法论辨析入手,共同探索一种既植根于中国经典阐释传统,又能面向未来、具备哲学普遍性的阐释路径。其焦点在于超越简单的“复原”或“比附”,从而实现古今中西的创造性融合与自主的理论建构。
傅永军教授系统阐述了汉语诠释学应以“阐”为核心的理论定位。他通过区分“诠”与“阐”,指出,“诠”关联着“还原式客观诠释”,意在揭示内含在经典文本中的客观意蕴(真理),“阐”则关联着“开显式创造阐释”,强调经典在其遭遇到的诠释学处境中,自行敞开其自身的处境化的当下意义。 他认为,汉语诠释学应立足中国经典诠释传统,推动“诠”向“阐”的辩证发展,使经典文本向当代持续开放意义,从而构建具有普遍哲学意义的现代阐释体系,就此而言,面向未来的汉语诠释学可以定位为汉语阐释学。浙江大学王宏健研究员探讨了中国经典诠释学面临的普遍性难题。他认为,应以“具体的普遍性”为核心,超越抽象普遍与特殊个案概念上的对立。这种普遍性建基于实践智慧,并通过经典在历史中的不断诠释而开显。汉语哲学及经典诠释学的目标不应仅是“重构”传统,而是在中西、古今的“二阶”文明互鉴中进行“建构”,从而形成一种面向未来、开放且具有普遍哲学意义的现代诠释体系。
厦门大学周建漳教授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真理”概念的阙如问题。他支持陈汉生的观点,认为中国哲学的核心追求并非西方式的命题之“真”,而是以“道”为标志的实用理性。他指出,“道”注重可行性与实际效用,其“并行不悖”的逻辑品格与西方“真理”基于二值逻辑的斗争性截然不同,从而揭示出中西思想在致思路径与文化基因上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山东大学宋陆深入剖析了中国经典阐释传统中“求原”与“致用”的双重旨趣及其内在张力。他指出,“求原”依托训诂的名物考辨以忠实于文本本源,而“致用”则通过阐释的义理申发使经典意义向当下开放。通过对“鲲鹏”意象、“螟蛉与蜾蠃”比兴的阐释流变的释例分析,揭示了二者并非割裂对立,而是在历史中相互制约、交织共生。这种动态平衡贯穿从汉唐经学到宋明理学的阐释史,构成了中国经典阐释保持活力与开放性的核心机制,为在汉语哲学论域中建构基于中国本土学术资源的阐释学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研究范式。
汉字的“哲学训诂”
为挖掘汉字本身所蕴含的哲学思辨能力,并探索其作为哲学方法论的可能性,学者们通过现象学、语言分析、字源考据等多维路径,共同论证了汉字结构、语法与使用中内嵌的独特世界观念和存在之思。以汉字的哲学训诂为核心,可以确立汉语作为一种与西方哲学平等对话、并贡献独特智慧的哲学语言与思想资源。
山东大学陈小文教授以《庄子•逍遥游》中“蜩鸠”寓言的“奚以”为切入点,运用现象学与训诂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用”的概念进行了深层阐释。他指出,“用”的本质并非器具层面的“适用性”,而是一种存在论上的“指引”关系,其结构通向“道”。通过辨析“有用性”与“适用性”,陈小文教授揭示了“逍遥”的本质是“循道而行”,即在无限开阔的“大道”中实现无滞碍的自由,从而为庄子核心思想的重新理解提供了新的哲学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匡钊副研究员以出土文献中的“是谓”句为核心,探讨早期中国哲学中的谓述问题。他指出,“是谓”及其相关术语在黄老与术数文献中承担类似系词的功能,虽语法结构与印欧语言不同,却同样能够鲜明地表达判断与定义关系。这一发现揭示了中国先秦哲学虽缺乏西方主谓结构,却仍能通过命名与谓述展开对事物本质的形而上学思考,凸显了哲学问题的跨语言普遍性,为中西哲学的可公度性提供了语言学层面的依据。
围绕西方哲学术语的汉语翻译进程,北京外国语大学刘立群教授指出,中国近代哲学翻译在引介西方思想的同时,通过将多义的西文哲学术语加以分解并译为单义的汉语术语,形成了独特的“术语单义化”现象。这一贡献根植于汉字表意性强、适于意译的特点。他认为,术语单义化为厘清哲学问题、推动哲学创新奠定了基础,是汉语哲学对世界哲学研究的特殊贡献,并凸显了跨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性。华东理工大学罗建平教授以汉语近指代词“这”及其本字“者”“遮”为研究对象,通过字源还原与语言无意识分析,揭示其深层的哲学意蕴。他指出,“者”蕴含火光意象,指向存在的敞开与澄明;“遮”则隐含遮蔽与排他性,二者共同构成近指代词“在场”与“遮蔽”的辩证关系。这一分析将汉字结构视为存在之思的场域,与西方存在哲学(如Dasein之“da”)的互鉴提供了本土语言基础,更展现了汉语自身独特的哲学向度。
柏林洪堡大学梁小岚博士以维特根斯坦的“面相观看”理论为框架,探讨汉字阅读的独特哲学意蕴。她指出,汉字作为形、音、义结合的表意文字,其阅读过程天然具有“面相闪现”的特征——读者能在同一字形中感知不同部件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动态地理解字义。这种“横向连结”的视觉网络超越了拼音文字的解释限度,不仅与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视角有着相似性,更揭示了汉字自身“见字如面”的特质,为汉语哲学奠定了以视觉感知与意义生成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山东大学 蓝霜林 、耿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