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至21日,“语言之际的存在、意义、真理与逻辑——第九届汉语哲学论坛”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办。与会学者围绕文明•语言与思想边界的突破、汉语思想的语言世界、存在的汉语之思等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语言与思想边界的突破
从文明史、语言哲学、汉语现代转型、跨文化传播及文明根源等多维视角,探讨语言在塑造思想边界中的核心作用。学者们的讨论不仅揭示了汉语与印欧语系在结构与世界观的深刻差异,更致力于寻求固有思维模式的突破,以搭建文明对话的新路径,为汉语哲学的自觉与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前瞻性思考。
复旦大学白彤东教授在发言中对华夏文明的历史地位与人类文明进程展开深切反思。他认为,我们应避免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而应以一种开放性视野,对不同文明进行考察,使得文明之间呈现良性互鉴,这才是人类文明永续发展之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彭成义副教授亦十分关注不同文明之间的竞争与融合问题,他认为西方航海商业文明倾向客体化、逻辑化思维,中国农耕宗法文明强调情境化、关系化实践。二者无优劣之分,而是互补的智慧模式,理解其根源有助于深化文明互鉴。
台湾政治大学兼任教授林远泽、华东师范大学方旭东教授从语言自身演化逻辑出发思考语言与文明的发展问题。林远泽教授重探语言相对性原则,梳理其从洪堡特、博厄斯到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形成与演变。他提出汉语的“内在语言形式”与汉字表意的独特性,为语言结构差异导致世界观差异提供了哲学论证,支撑文化多元性的合理性。方旭东在回顾二十世纪中国的语、文之争时,从严复译介西书引发的文言文与白话文争议入手,分析了文言在翻译西方思想时所存有的局限,并指出如熊十力文体之文、言合一的实践为汉语现代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复旦大学青年副研究员胡湘农认为在跨文化语境中讲授中国哲学面临着三大困境:西方哲学话语主导议题、中国哲学易被视作神秘主义、学术准确性与认可度的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他提出以“问题—对话教学法”替代传统的文本分析或核心术语法。
汉语思想的语言世界
论坛专题研讨深入探讨了汉语在承载、表达与重构哲学思想过程中的独特机制及其当代价值。与会学者从经典诠释、概念生成、体系建构、伦理实践及哲学教育等多个维度出发,不仅分析了汉语文本的内在逻辑与概念流变,也考察了中西哲学概念在翻译与接受中的创造性转化,并对基于汉语特质的哲学话语如何回应现代性乃至拓展哲学自身边界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该主题的讨论彰显了“汉语哲学”研究的纵深发展:它不再局限于简单比较,而是致力于挖掘汉语自身的思想潜力,探索其作为一种哲学语言如何独特地揭示存在、建构意义并参与全球哲学对话,从而为汉语哲学的主体性确立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坚实的方法论启示与丰富的个案研究。
山西大学江怡教授聚焦《道德经》核心术语的诠释史指出,对“道”与“德”的理解需置于具体的文本版本和历史语境中,其含义关系乃至篇题顺序的演变本身即是思想史的体现。他通过对比莱布尼茨采用的分析方法与海德格尔采用的思辨方法,并结合其他德国哲学家对“道”与“德”概念的不同解读,认为我们应当采用分析方法对“道”与“德”概念进行诠释,由此揭示出跨文化哲学研究中方法论差异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复旦大学徐波副教授重新梳理了牟宗三核心思想的佛学渊源。他指出,虽在《现象与物自身》中“两层存有论”得以与康德哲学深度对话,但其雏形实奠基于《佛性与般若》中对佛学“执”与“无执”观念的系统阐发,并通过对牟宗三借助天台圆教思想弥合佛学与康德之间张力的分析,凸显了融摄中西印资源以建构现代哲学体系的独特路径。
东南大学武小西副教授对孙向晨以“亲亲”为基础建构“家哲学”的方案进行了批判性检视。她认为,“世代性”比“亲亲”更能准确刻画个体被抛入的、不可选择的代际关系初始境遇,此境遇是价值现象的母体,而非一阶的善。她主张,建构本真的代际关系有助于个体在承认其社会性存在的基础上赢获本真性,是实现个体与关系原则平衡的更好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李科林教授追溯德勒兹与加塔里的“根茎”概念从自然观察、植物学到哲学领域的演化谱系,强调其在不同语言传统中的迁移与重塑过程,并探究其转化为哲学概念的具体条件。她认为现代概念的形成往往是科学、哲学与翻译实践交织共生的结果。
暨南大学陈永宝副教授对以成熟语言能力作为哲学思考前提的传统观点进行了深入思考。他提出,儿童在“前语言时期”的“行”本身具有哲学意义,可与汉语哲学中“赤子之心”及“知行合一”理念相贯通。
存在的汉语之思
围绕“存在”这一核心哲学问题,探讨汉语如何以其独特的语言结构和思想资源对其进行思考与表达。学者们或批判西方存在论传统,或进行中西经典对话,或系统建构汉语世界的形而上学,或阐发中国哲学的关系本体论。这些探讨共同推动了汉语哲学在存在论层面的自觉与深化,彰显了汉语思想在现代哲学对话中不可替代的独特视角与建构能力。
山东大学刘森林教授在发言中表达了对汉语哲学发展前景的高度期待,并以虚无主义研究为例,对中西哲学研究的新范式进行了探讨。他首先廓清了汉语哲学的研究范围,认为无论是对西方哲学进行汉语翻译,还是以西方哲学解说中国思想,都不属于汉语哲学研究。而通过对西方哲学语言普遍性的反思和质疑,汉语哲学自身的特色才得以彰显,在此基础上,结合对汉语语境下生存经验的阐发,汉语哲学方可获得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可能性。
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系统论证了汉语哲学的成立基础在于对“汉语世界”这一具体“生活世界”的哲学分析。他指出汉语世界构建于汉语独特的语言结构,其形而上学预设迥异于印欧语系的“存在论”,更强调“生生”“变化”与“时机”。在他看来,“汉语世界”在历史中展现出强大的容纳力,而汉语哲学的当代任务则在于厘清其本源性结构,激活“生生”“中庸”等理念,从而回应传统哲学所遭遇的现代性挑战,并助力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深入阐释了中国哲学以“普遍相关性”为核心的关系主义世界观。他指出,中国哲学通过大量耦合式范畴和“万物一体”“理一分殊”等命题,将宇宙理解为动态、互依、相互作用的关系网络,而非孤立实体的集合。
(山东大学蓝霜林、耿旭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