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吴楠 陈炼 通讯员 林延廷 胡亦婷)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逻辑学与认知科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9月27日,“AI时代的逻辑与认知发展论坛暨逻辑与认知发展基金启动仪式”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会议旨在更好地促进逻辑学科相关研究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加快学科优秀成果服务社会的步伐。
为人文反哺智能技术提供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阮勇斌在题为“AI for Culture”的报告中探讨了人工智能与人文领域的深度交融。阮勇斌以AI生成《诗经》人物画为例,生动展示了如何通过清晰有效的指令,让AI精准呈现我们期望的艺术形象。这一实例表明,人工智能能够有效赋能文化传承,使沉睡的文明在数字空间中“活”起来,并“动”起来,进而推动实现“人文与科技齐飞”的美好愿景。他认为,可从文化视角构建AI基准测试,为人文反哺智能技术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逻辑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杜国平作了题为“三段论序效应的认知实验与结果分析”的报告,介绍了最新设计的“三段论序效应”实验及其结果分析。传统三段论隐含着“前提位置可交换”的默认规则,忽略了大、小前提的不同顺序可能对推理难度造成的影响。杜国平通过充分、严谨的实验,不仅发现了预计的序效应对被试的影响,还发现了新的序效应:质序效应和量序效应。这些结果不仅弥补了推理难易复杂度的相关研究,还为进一步的逻辑分层普及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依据。
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所长廖备水在题为“机器伦理的逻辑路径”的报告中提出,当前黑盒模型存在可解释性差、伦理对齐困难以及认知推理能力弱等问题,如何使智能体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融入伦理考量已成为一项重要挑战。廖备水提出,通过构建有自顶向下、自底向上以及两者结合的混合路径的自主道德系统,建立具备可解释、可追责与文化适应性的伦理框架,是人工智能规范治理与社会信任建设的重要基础。
提高公众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会上,浙江大学逻辑与认知发展基金项目正式启动。据介绍,该基金项目由多位关心逻辑与认知学科发展的浙江大学校友及社会人士共同发起,旨在支持浙江大学在逻辑学、认知科学及相关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与科学普及工作,推动逻辑思维教育向社会延伸,增强公众理性认知能力,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素养提高与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学术支撑。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潘贤林和浙江大学发展联络办公室主任、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刘峥嵘共同向浙江大学哲学学院81级校友刘瑞芝、浙江汉博司法鉴定中心刘树臣颁发捐赠证书。刘瑞芝提出,逻辑是人类思想与语言交流的基石,能有效避免思维的谬误,而认知则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她表示,该基金的设立不仅将推动逻辑与认知学科的深化研究,也将搭建起连接师生、校友与社会公众的高质量交流平台,助力大众逻辑素养的提升与认知水平的提高。刘树臣表示,逻辑与认知领域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工作,对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他期盼基金未来能更加关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融合互动,聚焦当前社会认知中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为提高公众人文与科学素养贡献力量。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学院教授黄华新介绍设立该基金项目的宗旨是支持学生成长发展、促进逻辑教学、研究和相应的知识传播。他强调,该项目将立足“专、精、特、新、实”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自身品牌,更多注重专业深度、追求精益求精、凝练特色方向、坚持创新引领、推动务实落地。
与会嘉宾共同期待基金在未来能够取得丰硕成果,为提高公众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贡献力量。来自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参会。
浙江大学逻辑与认知发展基金启动仪式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潘贤林和浙江大学发展联络办公室主任、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刘峥嵘共同向浙江大学哲学学院81级校友刘瑞芝、浙江汉博司法鉴定中心刘树臣颁发捐赠证书。
与会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