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议程中的伦理思想

——第一届伦理思想创新论坛综述

2025-09-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25年9月20日至21日,“第一届伦理思想创新论坛”在厦门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时代议程中的伦理思想”。

  在时代挑战中推动中国伦理学事业繁荣发展

  开幕式上,厦门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超鹏教授回顾了厦大伦理学百年积淀,强调学科保持着创新活力,应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承担回应时代议题、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尤其要在人文与科技融合的前沿领域开展研究,期待学界持续支持厦大伦理学科建设,共同推动中国伦理学事业繁荣发展。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万俊人教授从宏观视角指出,当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全球竞争格局深刻重塑社会结构与价值观,人类面临对变革的理解与掌控困境。他强调,面对“自利的时代”与帝国逻辑和霸权话语,中国伦理学必须保持清醒,以学术理解、回应时代问题,青年学者更应勇敢发声,以思想力量参与社会建构。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张霄教授从学科建设角度,强调应用伦理学的重要价值。他指出,应用伦理不仅有助于促进哲学学科内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也将为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领域搭建起跨学科对话的桥梁。应用伦理学的兴起,将成为恢复哲学实践传统、回应时代议题的重要路径。厦门大学张曦教授阐述了创办“伦理思想创新论坛”的中长期发展构想。他表示,中国伦理学应主动回应时代议程与文明之问,深入思考现实力量对秩序和人心的影响,推动伦理思想从传统学说史研究转向问题回应性研究。中国伦理学应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语境,通过对古今中西伦理思想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重大现实议题的探讨,在文明视野中洞察当代生活的伦理意义。
  探索理论创新 担当学术使命
  主旨演讲中,四位资深学者分别从哲学与伦理学的时代使命、应用风险、研究转向与全球视野展开探讨,展现了中国伦理学在当代的新议程与新方向。他们从不同层面回应时代之问,既直面应用与风险,也展望全球与未来,共同彰显了中国伦理学在复杂变局中探索理论创新与文明使命的学术担当。
  万俊人教授以“哲学的时代与时代的哲学”为题,指出我们正处在高度不确定的时代,技术与社会的快速变革正超出人类掌控,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时空、认知与价值的关系。他强调哲学与时代相互定义,应以跨学科、多元的方法介入现实议程,使思想在引导技术与制度时发挥更深远的文明意义。东南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樊和平教授以“应用伦理学的‘应用’风险”为题,结合长期研究与实践经验,揭示应用伦理学在实践中面临“学用失重”“如何应用”以及“何处应用”的三重风险。他呼吁应用伦理学回归文明本务,避免工具化与边缘化,以价值生态建构推动文明的现代革新。它不仅是注重技术层面,更应承担文明使命,参与人类未来的宏大叙事。
  武汉大学李建华教授提出应用伦理学的“事件化”转向,这一转向源于当代社会频繁出现的伦理事件,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伦理困境、科技与社会冲突等,它们揭示出伦理生活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流动性。他因此强调伦理意义应在具体情境与事件中生成,打破传统实体性思维,注重情境多元价值的协调;同时需在生活世界与普遍规范之间保持平衡。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邓安庆教授在“全球变局中的全球伦理”中指出,面对加速变化的世界,哲学与伦理学的任务是为世界确定方向。全球伦理应超越宗教共识与国家框架,上升到存在论层面,作为世界构成的机制来追问普遍性,并在自由与正义之间寻求新的规范基础。
  多元语境下的社会现实与伦理反思
  在女性伦理学家专场中,东北农业大学武卉昕教授梳理了俄罗斯伦理思想史,揭示其灵性根基与真善美统一特征。吉林大学曲红梅教授重申康德“永久和平”思想的现实价值,呼吁融汇东西方资源寻求共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谢惠媛教授解析但丁思想的世界帝国构想,强调其对共同体理论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朱慧玲教授聚焦家庭内部分配正义,主张将女性在生育与照料中的贡献纳入社会善好。华南师范大学詹莹莹副教授则从美德与规范之争切入,反思现代性伦理困境。
  围绕当代社会伦理问题,清华大学李义天教授通过“别装”一词解析年轻群体的伦理心态,指出其反映真实与自由的诉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永义研究员批判国际伦理学的主流范式,揭示非国家行为体与价值冲突带来的挑战。中南大学周谨平教授则提出宽容的核心是对不同存在形式的容许,同时以公共理性和制度正义为边界与保障。兰州大学张言亮教授提出兼容后果论与义务论的道德推理框架,为现代多元社会的价值重建提供新思路。苏州大学陈进华教授提出“应用伦理”话语的原创性,强调其实践智慧与社会落地。厦门大学张会永教授探讨将动物与AI纳入伦理共同体的可能性,指出理性中心主义为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更开放的框架。
  古今与中西的对话中重建当代伦理话语
  围绕西方伦理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刘玮教授深入阐发亚里士多德的“闲暇”观,指出其不仅是生活状态,更关乎德性实践与幸福生活,是良好政体和公民教育的根基。南京师范大学陶涛教授系统阐释斯多亚派的命运观,强调其相容论立场提供了一种在必然性中追求德性的智慧。浙江大学林志猛教授阐释了尼采“权力意志”的生命哲学,强调其作为价值设定原则的重要意义。德国弗赖堡大学钱诚博士则批判海德格尔“去身体化”立场,呼吁承认身心统一与价值多元,以丰富实践理解人类存在。
  围绕中国古典伦理思想,南京大学韩玉胜教授梳理了儒士德教的“政教”与“俗教”双重传统及其在古代伦理秩序中的作用。厦门大学谢晓东教授对传统“辞让”观念提出批判,认为伦理秩序更应建立在规则而非德行之上。中山大学陈乔见教授通过孟子与庄子的隔空对话,揭示了中国早期哲学中关于价值判断的深刻分歧。厦门大学冯兵教授则重释朱子的“孝”论,强调孝作为仁的起点及社会伦理基石的双重性。厦门大学王凯立老师重释朱子晚年思想,强调其“合内外”的整全精神,主张建构“人格伦理学”。
  围绕现代性伦理研究,张霄教授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西方困境的突破,强调道德的社会性。东南大学庞俊来教授反思伦理学学科困境,提出以“道德偶然”与“伦理理解”兼顾个体与共同体,重建当代伦理话语。东南大学高广旭教授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道德自由,提出真正的自由应在“善良制度”与“真实共同体”中实现,凸显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独特价值。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