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9月20日至21日,“语言之际的存在、意义、真理与逻辑——第九届汉语哲学论坛”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行。
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哲学系主任王丁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韩水法教授与山东大学中国阐释学研究中心主任傅永军教授致辞。
(大会开幕式致辞)
韩水法首先回顾了汉语哲学自首届论坛举办以来的蓬勃发展,同时对傅永军教授积极推动汉语哲学学科在山东大学的建设致以敬意。他指出,本届论坛选址于孔子故乡、孟子旧国,具有追根溯源的文化意义,论坛汇集的众多中西哲学研究专家,充分体现出汉语哲学研究的兴盛态势。他诚邀与会学者参与明年的汉语哲学论坛,共同推动汉语哲学研究的持续发展。
傅永军回顾了山东大学哲学系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背景下发展的历程,他指出,中国哲学亟须超越历史范式与固定传统,从而以汉语为媒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体系建设。傅永军表示,自北京大学率先在汉语学界建立汉语哲学研究机构,山东大学组建汉语哲学人文社科创新团队以来,汉语哲学已经步入建制化发展阶段,汉学哲学研究的开展因应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时代性要求,推动汉语哲学研究逐渐摆脱传统哲学史与学术史的叙述框架,代表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性知识体系创造性建构的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方向。他强调,汉语哲学具有旺盛生命力与显著的学科增长潜力,论坛的持续举办对推动汉语哲学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会专题研讨)
此次论坛,共设置六场专题研讨报告,共同聚焦于汉语哲学学科建设的中心问题及其学科品格的彰显。学者们从多角度重新审视了汉语哲学的学科定位、发展历史等问题,致力于更新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建构汉语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研讨内容主要涵盖六个方面:其一,汉语哲学的学科定位问题。韩水法、台湾政治大学汪文圣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应奇教授、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南星,山东大学王丁教授分别围绕汉语哲学与中国哲学之关系,汉语哲学的特色、学科界限、基本概念澄清、身份认同、汉语哲学的理想与事实如何统一等问题展开讨论。其二,汉语诠释学与中国思想的哲学阐释问题。傅永军、厦门大学周建漳教授、浙江大学王宏健研究员、山东大学宋陆博士后就汉语哲学论域中的“阐”以及汉语诠释学的定位问题、中国思想中有关“真理”的讨论、中国经典诠释学的普遍性疑难、中国经典阐释中的求原与致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其三,汉字的“哲学训诂”问题。山东大学陈小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匡钊副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刘立群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罗建平教授、柏林洪堡大学梁小岚博士就蜩鸠寓言中“用”的现象学阐释、出土文献视域下的谓述问题、哲学术语单义化、汉语近指代词的哲学意涵、维特根斯坦“面相观看”思想与汉字阅读的哲学阐释等议题发表见解。其四,文明、语言与思想边界的突破。复旦大学白彤东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林远泽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方旭东教授、复旦大学副研究员胡湘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彭成义副教授对文明整体反思、语言思维与文化多元性、近代语·文之争的谱系与出路、不同文明之语言与哲学的差异等问题展开了相关论述。其五,汉语思想的语言世界。山西大学江怡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科林教授、复旦大学徐波副教授、东南大学武小西副教授、暨南大学陈永宝副教授围绕《道德经》语言问题、根茎概念从植物学到哲学的跨域生成、牟宗三“两层存有论”、孙向晨“家哲学”、汉语语境中儿童哲学探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其六,汉语的存在论问题。山东大学刘森林教授、华侨大学常旭旻副教授、台湾“中研院”何乏笔研究员、复旦大学孙向晨教授、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对汉语哲学与虚无主义、巴门尼德非存在与否定逻辑、对汉语世界及其基本结构的反思、中国关系主义的世界图像等问题展开了分析。
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汉语哲学研究中心以及山东大学中国阐释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山东大学“文明互鉴视域中的汉语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与《中国诠释学》编辑部共同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
(山东大学蓝霜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