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与伦理规范。与会者聚焦生态与生产两重维度,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伦理教育等方式协调生产、生活与生态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在生态环境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工商大学曾建平围绕“共同体”核心理念,从和谐共生、制度正义、行动逻辑与生态正义四方面探讨了制度创新与全球治理协作的统一实践。河北经贸大学柴艳萍指出,工业文明因未协调“生产、生活、生态”关系导致生态破坏与贫富分化。“三生共赢”是生态文明必由之路,需以高质量发展、精神富裕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大观念引领,构建人文生态,协调三生关系。
在生产要素方面,安徽师范大学王艳讨论了体面劳动与美好生活的伦理意指及互蕴关系,提出通过劳动教育、制度保障、劳动实践实现二者统一。吉林大学程远航围绕马克思所有权的政治经济学革命分析了“劳动所有权”与“劳动力所有权”概念。南开大学赵春芳代表林建武发言,从“温和得体”的商业和追求利益的“不偏不倚性”视角探讨了休谟与马克思论人类激情。吉林大学李坤钰从思想史角度对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哥白尼转向进行了剖析。上海财经大学李育书以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阐述了马克思对斯密贫困问题的批判与转化。大连理工大学杨磊立足《资本论》文本,论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伦理批判及其超越性。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孙子豪从肯定性角度探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抽象财产权理论问题。安徽师范大学赵冰分析了“新时代道德个体功能的三层意蕴”,强调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福建理工大学吴贤军聚焦应用基础研究,提出以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维突破资本主义科研原子化局限,构建科研共同体。中国医科大学庄晰尧强调新质生产力深度重塑医学场域的背景下,需重构医学伦理教育以培育仁心医者。
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研究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政治哲学领域聚焦于共同体构建、正义实现与人的自由等核心议题。与会者既探讨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原则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亦分析如何通过重构全球治理范式、批判资本主义非正义性等方式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价值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与共同体方面,河北经贸大学王莹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是利益共同体,核心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共同利益。中国社会科学院晏扩明指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核心使命是回答“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武汉大学陈江进探讨了科恩社会主义构想中共同体的两种表达形式及其与运气平等主义的张力,提出以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调和二者之间的冲突。辽宁大学郭玲玲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批判主客二分,强调辩证统一。中共吉林省委党校陆通、崔玲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资本主义是虚假共同体,应对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苏州大学陈进华指出基层治理需以“三治融合”构建伦理共同体,弥合传统伦理与现代规则冲突,实现系统性调适。厦门大学林育川论述了共同富裕需立足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与正义观方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靳凤林指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全球正义研究提供新转向,通过批判跨国资本扩张与民族国家竞争,强调无产阶级作用,并借鉴三大革命启示,超越西方四种传统进路的理论局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丁珏阐明交换正义具有主体平等、等价交换与自愿自由三原则,但其是掩盖生产领域剥削的资本主义形式正义。军事科学院吴奕澎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战争伦理思想的历史生成、价值逻辑和现实路径。上海交通大学魏旭指出《共产党宣言》提出分配、生产和发展三重正义观以批判资本主义的不义及中国式现代化对正义的彰显。兰州大学杨荣阐述了马克思政治哲学得以确立的思想史“剥离”路径。厦门大学韦庭学围绕对革命问题的重思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构建。由“塔克—伍德命题”切入,吉林大学李佳坤、清华大学沈栾可人、中国人民大学庄莹、浙江大学潘潇淇亦从不同视角对马克思正义概念做出了合理性辩护。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与自由观方面,复旦大学李凌提出新质生产力伦理价值的核心评判尺度在于是否及如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产物,并非单纯工具理性的彰显,而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框架下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确证,其伦理意蕴集中体现为普惠性、绿色性、创新性与人本性的辩证统一。辽宁大学王烁就马克思自由观中“类自由”与“个体解放”之关系问题做出论述。辽宁大学曹萃松探讨了自由与平等相容的不同路径及其所需前提条件。吉林大学吕承铭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意蕴在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与平等观方面,国际关系学院王也指出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揭示资本主义形式平等掩盖剥削的实质,为实现人的解放重构了批判性伦理规范。武汉大学孔希宇以马克思主义平等为中心对当代西方保护主义的三重伦理进行了审视。大连海事大学刘畅从凯•尼尔森对诺齐克自由至上主义的批判着手,捍卫社会主义平等主义。北京大学李旸考察社会主义的平等、自由共同体原则,阐释了分析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可欲性的政治哲学论证。广西大学李家嘉从构建与追寻两方面论述了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平等权力观。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与现代化方面,山西师范大学卫建国强调创新是时代与世界潮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基于时代变迁与道德演变规律,需将创新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南京大学杨明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发生根本性、历史性变迁,实现了从传统政治伦理向现代文明的跨越,强调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中国实际,构建体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伦理体系。中山大学吴之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发展逻辑取代资本逻辑,重构现代化本质。南京大学韩玉胜分析了“第二个结合”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根基的深度扩展。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杨晰探讨了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的中国式现代化面向。首都师范大学于鹏飞对现代化过程中生育支持政策实施问题做出重要伦理思考。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领域,学界立足不同理论视角与实践场域,形成了多维度的学理探析脉络。河北大学黄云指出,当代中国伦理建设需与中国实践及传统文化相结合。西南财经大学范伟伟从唯物史观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民本观念的生成逻辑、合理性欠缺与当代重构路径。温州大学方德志以道德“情感”与“实践”相统一为新视角,讨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理融合路径。清华大学贺凯杰分析了儒家忍德教化通过封建帝王典范推崇、家风家教伦理陶冶、器物他律行为指引及君子人格自我形塑实现的独特路径。沈阳师范大学高琦论述了新时代乡村传统美德创新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在大会闭幕式上,辽宁大学哲学院院长叔贵峰代表主办方致辞,表示本届论坛既有对伦理学根本问题或元问题的深入探索,展现出伦理学研究的传统深度,又有对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等议题的前瞻思考,凸显了对时代前沿问题的敏锐追问。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魏传光代表下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坛主办方致辞,强调将全力以赴,延续论坛传统,提升会议质量,推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下一个十年的突破。
(辽宁大学哲学院王竹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