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道家哲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意义

2025-08-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陈雅静)8月23—24日,由中央民族大学和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和南京大学道学与东方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协办的“中国哲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昆仑论坛在北京举行。

  来自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与各地道教协会代表共8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共同探讨了中国哲学思想如何促进和塑造中华民族的共同认知、情感和价值体系,强调了中国哲学在构建民族身份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的作用。
  
研讨会现场(本网记者/摄)
  中国哲学在中华民族共同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它不仅为民族的前行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滋养,也在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院长尹志华表示,这一价值体系以天人合一宇宙观为核心,以仁爱为动力,以正德、利用、厚生为内容,以天下大同为理想,贯穿个人成德、家庭伦理、社会秩序、政治生活、精神世界等多个领域,具有重要凝聚与促进作用。道家哲学作为中国哲学主干之一,其“道通为一”等思想对中华文明积淀与共同体意识形成影响深远,助力开创历史新局面。
  “道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大多来源于《周易》。”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小跃提出,《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等思想观念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都受到《周易》阴阳观的影响,其“相反相成”的辩证思维与“贵阴尚弱”的价值观念贯穿于“有无”“祸福”等论述之中,揭示了阴阳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础地位。老子的阴阳观不仅是对宇宙万物生成的描述,更是其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理论基础。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其成以《太极图的生命密码》为题,从太极图的源流出发,探讨五层太极图和阴阳鱼太极图的关系,围绕阴阳鱼太极图蕴藏的宇宙变化规律、人体生命三宝“精”“气”“神”、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等方面进行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卢国龙以《〈秋水〉七问的文明合理性审思》为题,聚焦《庄子·秋水》中河伯与北海若的七段问答,提出《庄子·秋水》对认知有限性、万物差异性、秩序相对性的深刻自觉,及其主张“反衍”“谢施”“自化”的适应性文明路径三元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术语和思想观念。道家的“三元”思想来源于《周易》的“天、地、人”三才说,同时也吸收了《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三元”为框架的思维方式。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盖建民发现,“三元并列而思”是道家道教的一种思维特色。它从这种思维模式出发,在家庭生活、日常起居、饮食,以及“滋补有药”“导引有法”“还元有图”等多个方面,论述了养生理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应用价值。在探索天地人关系、道与物关系以及身心性命等关系时,也是以“三元并列而思”为起点,从而塑造了道教科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
  与会学者在三个分会场中进行了12场分组讨论,围绕道家思想与中华文明、当代“新道学”、AI时代中的道学文化、道家思想与前沿科学、道家心性学与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根基、中国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儒道佛哲学的整体性思维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昆仑论坛”一直以弘扬道学文化为宗旨,以期打造道学研究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探索道学文化当代振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以“道通为一”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道学智慧。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