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7月26日至27日,“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伦理引领,治理赋能”论坛在上海举行。作为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同期活动,此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
26日下午,论坛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朱承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对AI伦理与治理的关注日益升温。华东师范大学在AI技术探索前沿的同时,始终秉持人文共享价值,积极发挥中法国际合作及AI伦理治理研究优势,努力构建可持续、向善的AI治理框架。法国蔚蓝海岸大学副校长洛朗•库尼永教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国际数据合作业务首席战略官潘汉先生分别致辞。他们从国际合作角度谈及AI治理的重要性。
开幕式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蒯曙光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伦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项目成果发布仪式。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容南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员李辉共同发布并解读《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年度观察2025》。这份报告由两家单位的跨学科团队联合撰写,从全球视角审视AI伦理观念和治理动态,涵盖来自12个国家20余位专家关于立法进展、技术风险、伦理挑战等多维度的内容。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童世骏在论坛上发表首场主旨演讲《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养好学的美德: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强调AI时代需确保机器学习辅助而非取代人类学习。他引入AI风险与好奇心议题,整合西方“好奇”(自愿原则)和中国“责任”(自觉原则)传统,比较“学习”与“征服”的世界历史叙事,重新审视孔子“好学”作为元美德,呼吁在现代语境实践“好学”,平衡好奇与责任,推动中外文明互鉴。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人工智能跨学科研究所教授索菲•阿查德探讨了图论在AI中的应用及其如何帮助提取隐藏的偏见与不公,促进伦理治理。上海大学智能哲学研究所主任孙伟平教授从人际关系的角度阐述了“智能治理的伦理政治风险”,他指出资本驱动的智能治理掩盖了数字民主的新形式。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校的让-米歇尔•怀尔教授提出“AI伦理的哲学议程”,他聚焦AI伦理与治理的哲学维度,强调全球性的中心作用。
26日的论坛尾声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圆桌对话,在“中法视角下的人工智能创新与安全”主题下,8位专家激辩交锋。讨论围绕AI伦理的全球统一性与本土差异、人机关系新范式及数据治理策略等问题展开。华东师范大学郁振华教授认为,AI伦理需从概念澄清入手,超越技术规范,融入认识论与本体论,发展“智能哲学”的新范式。华东师范大学吴冠军教授提出双重路径:一种视角视AI为服务人类需求的工具,但因人类自身伦理教育不足,传授AI伦理存在挑战;另一种视角主张人机共生,通过互动关系构建新伦理规范,视AI为道德反思的镜像,后者更值得人类深入探索。法国洛林大学安德鲁•阿拉纳教授重点论述了全球伦理的统一性与文化差异张力,并主张利用人文对话来调解。法国里昂天主教大学马修•吉尔曼呼吁澄清概念,提升数字素养,推动公众通过消费选择驱动伦理实践。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的索菲•阿查德和蔚蓝海岸大学的弗雷德里克•马莱分享了欧盟跨学科项目的经验,强调从设计伊始整合认知科学与人文价值,避免孤立开发,支持本土化与国际合作,警示数据污染风险。临港新片区国际数据合作业务首席战略官潘汉从政策视角阐述中国数据治理中性原则:“放得开、管得住”,通过法规、技术与精细管理平衡流动与安全。上海科学学研究所李辉研究员强调AI治理需桥接理念与实践,以人类为中心,调和“说”与“做”的差距。8位专家的观点碰撞揭示AI能力涌现伴随伦理挑战,强调跨文化、跨学科协作的必要性,呼吁通过全球共识与本土适配,构建负责任AI生态,推动中法合作应对未来挑战。
在27日的论坛上,11位中外专家陆续发言,主题涵盖AI伦理和治理多项内容:包括语义学视角、后果主义威胁、智能治理风险、社会机器人责任、算法价值敏感性、数字认同以及科学智能的默会知识等。这些报告融合中法学者观点,强调伦理引领AI创新,推动全球治理框架构建的必要性。法国蔚蓝海岸大学弗雷德里克•马莱教授强调AI渗透社会决策需注重可验证性,与历史数字系统类似,但应强化伦理框架。华东师范大学张民教授聚焦逻辑与计算在AI可信性中的作用,分享物联网规则生成研究,主张结合机器学习与证明理论防范风险。复旦大学张谧教授分析大模型部署中的价值对齐与偏见,介绍白泽系统在风险评估与防御的实践,助力负责任AI。法国里昂天主教大学马修•吉尔曼副教授警示ChatGPT热潮忽略AI局限,批判后果主义忽略过程伦理,呼吁回归人类价值。洛林大学安德鲁•阿拉纳教授讨论AI透明度作为关键目标,从逻辑学切入,避免算法隐形偏见。清华大学陈天昊副教授指出AI智能体需扩展价值对齐,并规范化数字平台监管以确保公平。首都师范大学谭笑教授探讨小数据社会机器人责任,强调伦理规范;湖南师范大学文贤庆教授论述生成式AI算法的价值敏感设计,避免人性扭曲。
两日来,学者们的对话与碰撞产出多项成果,包括《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年度观察2025》的发布以及多场主旨演讲和圆桌讨论的深刻洞见。这些内容从哲学、技术、政策等多维视角,探讨了AI伦理的全球挑战与中国方案,凝聚了中法智慧,为构建负责任的AI生态提供了可操作路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AI创新发展必须以伦理为灯塔、以治理为动力,平衡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论坛不仅强化了中法学术纽带,还为全球AI治理注入新活力。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将继续依托中法联合研究项目,推动更多跨学科、跨文化合作,助力人工智能向善可持续发展。
论坛吸引了来自里昂高等师范学校、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蔚蓝海岸大学等法国高校的学者,以及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等同仁。近80位专家学者、政企界代表、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伦理挑战与治理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郁锋/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