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王艺腾)6月28日,“数字文明研究的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本次活动是“东方青年学人沙龙”2025年的第6期。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周国良,上海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理论处处长陈殷华出席并致辞。
在技术迭代中共谋数字文明发展未来
周国良表示,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在催生数字文明到来的同时,也不断催生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成果,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治理逻辑。青年学人应深化对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时代、数字文明等相关概念的理解,强化不同学科间的碰撞,成为推动数字文明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陈殷华提出,此次沙龙体现出三个鲜明特点。一是主题新,反映了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界青年学人开拓创新的学术勇气。二是学科多,不同学科领域青年可以在交流中激荡出创新火花。三是内容实,发言主题大多面向实践一线,能够就社会发展中的真问题、大问题进行剖析,深刻把握数字文明的本质。
沙龙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曹东勃主持。沙龙主旨发言环节由《解放日报》理论工作室主编王珍主持。
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鲁品越作主旨发言。鲁品越认为,智能时代的文明危机深刻体现在政治危机、文化危机、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以及霸权主义等各个方面,其根源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被捆绑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上,服务于资本的无限增殖,导致技术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深刻对立。克服这一危机的出路,在于打破资本逻辑对智能技术的桎梏,反对强权政治,跨越数字鸿沟,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立以社会主义为方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新型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洋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提出,本次沙龙通过跨学科的碰撞与融合,不仅为青年学人提供了思想交流与科研对话的平台,也为数字时代的社会发展注入了多元视角。青年学人应继续深化相关学术领域的研究与合作,推动数字文明与人类价值的和谐共生。
在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叶柏荣、《探索与争鸣》副编审张蕾的主持下,10位青年学人在会上依次围绕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思想理论战线》主编张明之,上海社科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编辑部主任来庆立分别对青年学人的发言进行点评。
以跨学科对话中赋能数字技术勃兴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姚建华基于国内22个数字游民社区的调研就数字游牧、超级个体与新部落主义的形成展开分享。他认为,数字游民借助互联网与移动数字通讯设备,打破“在地化”工作模式,体现了数字技术赋能下个体自由与灵活性的极大提升,是全球数字文明转型的鲜活注脚。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阮博教授提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形态,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数字文明变局中发生着整体性的生态重塑。面向数字文明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适应性创新,是数字时代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的逻辑指向。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严金强认为,数字时代给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创新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数字经济改变了价值创造和实现机制,数字经济的价值本质是劳动者创造价值的转移。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同时,带来了劳动替代、平台垄断和数字鸿沟等现象,这需要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形成数字文明新形态。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伟提出,在数字文明推进过程中,人类依然面临着数字鸿沟、数字霸权、数字风险、经济两极分化等诸多挑战。为此,应当构建包容普惠的数字治理框架,以造福各国人民;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数字文明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罗红杰认为,数智技术对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前对其引发的迷茫、焦虑等负面感受多停留在感性层面。为此,需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申技术是人本质力量的确证,是人体器官的延伸。技术是人寻求改变世界、驾驭自然的实践活动产物,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逻辑”,我们必须确立“技术为人服务”的定位,在拥抱技术中确证人的主体性。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方洁提出,数字技术既带来巨大便利,又深入生存论根基之中撼动了“人作为主体”这一现代性核心命题,催生了伪主体性困境,制造了系统性依赖牢笼。面对这一挑战,我们不能将其视为抽象宿命陷入悲观主义,而是要坚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为技术应用提供价值坐标,同时构建适应数字生产力的新型社会关系,在改造技术应用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重新锻造和确认自身的主体性。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康令表示,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数字文明,科技革命和产业突破使国际传播的形式实现了升级和更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数字革命)驱动的智能时代,人机协同构成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审视数字文明背景下的国际传播,需借鉴农业与工业文明的历史经验,但更须突破既有范式,构建突破性的认知框架与行动路径。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杨君认为,数字游民是理解数字社会变迁的“浓缩样本”,中国数字游民的实践催生了一个极具本土特色的新议题,即“空间重构与城乡关系”。他们大规模流向乡村并参与当地发展,强调成员平等参与和共同治理,营造自由、开放、共享氛围,并通过共享办公、共居社区营造“异托邦”或“流动性聚合社区”,深刻触及了乡村物理空间的社会性重构。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俞使超提出,当前资本金融化表现为多重新形态,一是更抽象的资本形式:由代码铸币,无实体支撑,价值基于信仰与流量;二是更快速的价值循环:24小时全球交易,突破货币边界,极大加速资本流动;三是更高程度的金融衍生性:DeFi、稳定币、Token化资产,将RWA(真实世界资产)及“可预期未来”进行证券化;四是,治理逃逸空间持续扩大,算法主导、匿名特性以及跨国平台运作模式,不断挑战传统国家监管框架的效力。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艺腾认为,在数字技术驱动下,人类正经历历史上联结最便利,交往关系最丰富多样的时代。然而,在这种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联结“繁荣”之下,却有愈多人群深陷孤独,丧失亲密感和归属感。以跨学科视野构建数字社会的韧性团结机制,搭建人们共情、共商、共享与共赢的价值桥梁,当成为重要的时代议题。
会议由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研究基地承办。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近40位青年学人、师生代表参会交流。
1“数字文明研究的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2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周国良,上海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理论处处长陈殷华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3会议主旨发言嘉宾 本网记者 陈炼/摄
4会议发言嘉宾之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5会议发言嘉宾之二 本网记者 陈炼/摄
6参加“数字文明研究的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本网记者 陈炼/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