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才 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
在《辩证的想象》中,马丁•杰伊这样说过,没有阿多尔诺,法兰克福学派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言下之意,没有阿多尔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就没有这样的“深度”和“高度”。如果我理解得不错的话,这主要得益于《否定辩证法》一书。这部著作与《启蒙辩证法》《交往行为理论》《为承认而斗争》一起,成为法兰克福学派三百多部著作中最重要的四部著作。也许,正是这部“天书”使阿多尔诺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学术领袖,也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史上的第一个标杆式人物(另外,在他之后还有第二代学术领袖哈贝马斯、第三代学术领袖霍耐特、第四代学术领袖弗斯特)。马丁•杰伊的这个话是在20世纪70年代说的,即使在今天仍然是合适的。因为尽管哈贝马斯和霍耐特也“誉满天下”,但不得不承认,他们主要是因社会哲学和实践哲学享誉内外,在“形而上学”的“深度”和“高度”上,在法兰克福学派内部无人能与阿多尔诺比肩,但阿多尔诺却与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齐名”。在20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中,我曾将阿多尔诺与他们三人并称为后现代主义四大思想先驱,但阿多尔诺却不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更准确的定位应该是:介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
《否定辩证法》的真正目标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冲破总体性宰制,寻求真正异质性。在阿多尔诺眼里,现代世界是一个“被总体宰制”的世界,这就类似于福柯后来所说的“规训社会”;现代社会中的个体性是被社会驯化出来的个体性,是虚假的个体性,是伪个性。因而,为了避免社会总体性对个体性的宰制,《否定辩证法》应该将人从普遍强制中解放出来,使个体性差异受到尊重。
那么,如何才能冲破总体性宰制,寻求真正异质性的呢?就是要从形而上学基础上对现代性进行解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哥白尼转向’的回转”,消解现代性的主体首要性。
作为一部典型的现代性批判著作,《启蒙辩证法》就已经触及到了现代性的灵魂——主体性原则。在那里,启蒙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可以归结为四个关键词,即理性至上、科技万能、个体中心、文明进步,其实质就是主体性原则。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对主体性原则毫不留情的批判,其实就是对现代性基本原则的批判。
如果说《启蒙辩证法》触及到了现代性的灵魂,那么《否定辩证法》就彻底消解了主体首要性。在《否定辩证法》中,阿多尔诺力图进行“‘哥白尼转向’的回转”。所谓“哥白尼转向”,按照通常的理解,就是“主体主义转向”,即确立主体首要性或以主体性原则为现代性的基本原则。阿多尔诺力图实现“哥白尼转向”的回转,即从主体首要性回到客体优先性。所谓“主体首要性”,即主体第一性、主体对客体的决定性;所谓“客体首要性”,即客体第一性、客体对主体的决定性。前者属于传统观念论,后者属于传统唯物论。这都是阿多尔诺所反对的。阿多尔诺既反对主体首要性,也不赞同客体首要性,但强调客体优先性。为了确立客体优先性,阿多尔诺不仅反对主体首要性,还对康德的主体进行了改造,即从抽象主体性到反思主体性,从先验主体到经验主体;尤其是批判主体与客体的二分,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星丛”关系,即互为中介但又互不支配、互不决定的状态。
第二,改变概念形成的方向,瓦解现代性的同一性逻辑。
作为传统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同一性”(Identität)逻辑,在本体论上表现为对“第一性的东西”的追求,即对基础的东西、固定不变的东西的追求;在认识论上表现为对首要性的强调,或强调主体首要性,或强调客体首要性。但阿多尔诺断定,不论强调主体首要性,还是强调客体首要性,实质都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而主体与客体的分离既是真实的又是虚假的。主体与客体是互为中介的。没有客体,主体不可想象;没有主体,客体没有意义。当然,这恰恰意味着两者之间的非同一。因此,为了纠正传统辩证法将同一性当作目标这个错误,“改变概念性的方向,使之转向非同一,这是否定辩证法的关键”。这就意味着,“非同一性”(Nicht-Identität)是否定辩证法的理论基础。
那么,为什么阿多尔诺要批判同一性,而强烈要求转向非同一性呢?
因为在他看来,传统辩证法尤其是黑格尔辩证法,认为否定是包含着肯定因素的辩证的否定,“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因而,传统辩证法是“肯定辩证法”(affirmative Dialektik),“辩证的否定”就是肯定辩证法的核心。然而,“否定辩证法”(Negative Dialektik)认为真正的否定是不包含任何肯定因素的否定,否定之否定还是否定,只有“被规定的否定”本身才是不可否定的。即否定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因此,“被规定的否定”(bestimmte Negation)是否定辩证法的核心。
那么,如何才能瓦解同一性逻辑呢?否定辩证法要借助概念超越概念思维,从根本上清除“概念拜物教”。因为在阿多尔诺这里,概念自身已经包含了非概念,任何概念都不能与自身对象完全同一。所以,概念与对象之间是非同一的。这与黑格尔是不同的——在黑格尔那里,概念能够把握所有对象,即概念与对象完全同一;辩证法就是概念的自我演绎体系;完成了的体系是自我封闭的圆圈。因此,否定辩证法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应该是包括黑格尔辩证法在内的传统辩证法宣布它们不感兴趣的东西:非概念、个别、特殊、非同一。这样,否定辩证法是一种“反体系”(Antisystem)。
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主张矛盾是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统一”,从而矛盾是可以解决的,最终可以实现对立双方的和谐。因而,“和谐的逻辑”是肯定辩证法的最终结局。但在阿多尔诺那里,思维就是同一,同一就是无差别的绝对同一,这是阿多尔诺坚决反对的。他认为辩证法就是矛盾,而矛盾就是非同一,非同一就是对同一的否定。因而要“在矛盾中思考矛盾”,从而强调矛盾的不可消解性。这样,“瓦解的逻辑”(Logik des Zerfalls)就是否定辩证法的最终结局。
第三,从形而上学批判到社会现实批判,抨击现代性的普遍强制原则。
阿多尔诺不仅从理论上批判同一性逻辑导致了同质化,而且还从实践上批判同一性逻辑导致了犹太大屠杀。
就前者而言,阿多尔诺对包括一元论哲学、二元论哲学、本体论哲学、体系哲学在内的传统哲学,尤其是黑格尔辩证法与海德格尔的生存本体论进行了内在批判;对本质主义和形式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客观主义和主体主义进行了严厉批判。也就是说,阿多尔诺批判包括基础本体论在内的一切本体论。“对本体论进行批判,并不想走向另一种本体论,即使非本体论的本体论。”阿多尔诺批判本体论的目的,在于强调辩证法的非本体论化。
就后者而言,阿多尔诺对文化工业、意识形态、技术理性进行了彻底批判,尤其是将矛头指向受交换价值支配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他指出,同一性原则诱使人们相信,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个体与社会之间可能存在和谐,但实际上,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是虚假的,它以个体对社会的顺从为前提。这样,个体就不可避免地受社会总体压抑。在《否定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沉思”中,阿多尔诺还断定同一性原理就是死亡,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奥斯威辛。奥斯威辛证明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失败,也宣示了反抗与批判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否定辩证法》是形而上学批判与社会现实批判相结合的批判模式,即阿多尔诺是在同“两路敌人”作战:“明线”是站在前面的形而上学(即传统辩证法或曰肯定辩证法,以及生存本体论或曰基础本体论);“隐线”是躲在后面的实证主义(尤其是分析哲学)。“目标线”对准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2)“否定辩证法”具有悲观主义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后马克思主义倾向,甚至可以说具有非理性主义嫌疑;但却不能说阿多尔诺是悲观主义者、后马克思主义者,更不能说是非理性主义者。(3)阿多尔诺强调客体“优先性”(Priorität),但否定任何“首要性”(Primat),既否定主体首要性,又否定客体首要性。这说明他具有唯物论倾向,但又不是一个传统唯物主义者。(4)阿多尔诺将黑格尔的肯定辩证法与自己的否定辩证法完全对立起来,有片面化之嫌疑;但否定辩证法作为阿多尔诺对批判理论的最大贡献,为国外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辩证法形态。(5)阿多尔诺的洞察力是深刻的、批判性是彻底的;但却从“意识形态批判”走向了“批判的意识形态”。总之,《否定辩证法》“冲破总体性宰制,寻求真正异质性”的吁求,虽属真知灼见、振聋发聩,但也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