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至20日,中国美学专业委员会、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和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康德美学年会”在安徽芜湖召开。本次会议围绕“百年中国康德美学接受与中国美学‘三大体系’建设”这一主题,对百年康德美学研究进行了回顾、反思与展望,探讨了康德美学研究与中国美学“三大体系”建设的交汇以及康德美学的文本研究等问题。
一、时代对话:康德美学对美学与社会的时代回应
康德美学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生命力,也为人类文明困境提供了超越工具理性的哲学方案,彰显美学研究参与现实议题的独特维度。武汉大学杨云飞在开幕致辞中回顾了康德美学在中国发展的百年历程及其研究特点,并肯定了本次会议的多学科交融特性。他认为,康德美学的发展潜力无限,青年学者应在前辈学人的引领下不断推陈出新。北京师范大学朱会晖在致辞中强调,康德美学具有深邃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哲学思想,学术价值显著。他希望会议能充分吸收国际视野,厘清康德思想的内核与逻辑,继续推动神经美学、生态美学等与康德美学相关的研究领域的发展,更好地回答时代之问。山东大学胡友峰在致辞中指出,当今时代重新解读康德,需要思考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感性与理性合谋带来的精神危机。他认为康德美学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引领,重新解读康德的思想将为维护人类尊严提供关键的哲学资源。
二、视界重构:当代美学范式转型中的康德接受史
当代康德美学研究正突破传统形而上学框架,与现代学术思潮展开多维对话。脑科学实验、共同体视域、实践哲学等新视角激活了康德思想中未被充分展开的现代性维度,为理解审美判断力的当代价值提供了更具解释力的分析路径。吉林大学李志宏运用现代脑科学关于人类现实认知能力的研究成果去反观康德的概念及阐述,将康德的表述与现实活动对应起来,从而把握到其实际内涵和具体所指。这种科学性值得我们重视。绍兴文理学院范永康从先验美学和气氛美学的角度分析了格诺特·伯梅对康德美学的批判及其缺失。中山大学汤越重点谈论了共感说的核心要义、美学内涵与最终归宿,为理解审美以及整个生命共同体的融合提供了新思路。河南师范大学陈永庆从康德实践哲学的界限指出《判断力批判》仍借助先验目的论学说,在克服实践哲学最终界限问题上进行了深入探索。中山大学石天宇认为康德提出的“以太”概念为自然普遍性法则提供了本体论支撑,也为立法的主观性原理确立了坚实基础。
三、转化与发展:康德美学在近现代哲学中的理论嬗变
康德美学百年研究中,后世对康德学说的再阐释也为当下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上海师范大学乐小军认为汉娜·阿伦特对《判断力批判》的重构使得反思性判断力成为了政治判断的一种模式并为当代政治哲学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福建师范大学陈新儒聚焦德意志观念论对康德美学的重构,这一重构为“审美现代性”视阈下的艺术自律与人文救赎提供了理论范式。内蒙古师范大学高辉认为费希特对康德想象力概念的改造,成为后康德哲学突破先验框架的关键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李青原进一步探讨费希特对康德美学的转化和发展,并系统阐释费希特美学中的审美冲动论与艺术创造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李星原认为谢林的艺术哲学改造并发展了康德的“象征”概念,将艺术创造阐释为创世的模式,使其成为自由与必然世界统一性的证明。安徽师范大学王子廓通过伽达默尔对康德审美区分的批判,深入分析了“审美无区分”理论对康德美学的批判性继承,展现了现代诠释学与先验美学的对话可能。学者们的讨论不仅深化了对康德美学当代价值的认识,也为理解近现代哲学研究的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融贯东西:康德美学与中国美学体系建设的理论对话
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中,康德思想成为重要理论资源。在中国美学语境中激活康德哲学的潜在生长点,从翻译阐释、思想影响、理论异同等不同维度揭示了康德美学与中国美学的互动共进。安徽省美学学会会长宛小平指出,朱光潜对康德的独特译法,即倾向“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替代康德哲学的“先验主义”(Apriorism),并将康德关键述语的中译与朱光潜美学的关联做了初步分析。上海大学曹谦提出青年宗白华从《纯粹理性批判》中“时间”和“空间”概念受到启发,发现了中国古典艺术独特的时空观。华东师范大学王雪柔立足康德审美自律理论,探索中国现代审美自律的发生学路径。上海大学张若朴从“德儒”的关键词切入,谈论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对康德美学的接受心理和进路。安徽大学杨硕鹏、卜菲菲围绕康德“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核心命题,探讨朱光潜与康德对于审美非功利性问题的理论异同及其哲学根源。相关讨论都展现了汉语学界的康德美学研究以及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广阔可能性。
五、术语辨章:康德美学的核心范畴阐释与理论体系探究
康德美学作为沟通自然与自由、认知与伦理的哲学枢纽,其术语的精确考辨与内在机制的探究始终是学界研究的焦点。上海戏剧学院倪胜关注到康德区分美本身(dasSchoene)和美性(dieSchoenheit)这两个词。这一区分精准把握了康德理性主义立场与现实表象之间的张力问题。胡友峰论证了自然形式合目的性先天原理与美学问题的关联,使康德的先验美学框架更加融贯,凸显了康德美学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严密性。安徽师范大学李伟认为正确理解并翻译“?sthetisch”对于当代中国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准确把握康德美学概念群的内涵与外延提供了方法路径。安徽大学张广指出感性与知性的划分与分立凸显了二者的本质差异,精准把握了康德哲学中主体认知机能的核心矛盾与融合需求。广西师范大学薛霜雨聚焦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静观(Kontemplation)这一术语,讨论了充实(Gesachmack)的康德式阐释从质料到形式跃迁的中介环节,丰富了康德感官理论的内涵。中国人民大学汪虹宇聚焦康德美学中的“丑”问题,构建了“丑的分析论”,探讨了“丑”的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夏兴才探讨了“兴趣”被遮蔽的二重性及审美走向自由的两种途径,完善了对康德审美自由理论的阐释维度。山东大学张梦爽认为西方环境美学学者对康德崇高观的理论重构为自然审美方式开辟了新路径。
六、思想史坐标:康德美学的历史定位与当代意义
在以技术理性主导的时代,康德美学持续为当代人文实践提供理论参照,也为守护人文精神开辟了新的意义空间。朱会晖梳理了想象力在康德审美活动各环节的关键作用,为理解审美活动中主体心理机能的作用机制提供了详实脉络。华侨大学郑绍楠指出康德并非审美主义者,其哲学却是审美主义思想的前提。这一观点深化了对康德美学思想史价值的反思性理解。深圳大学陈海静认为审美鉴赏和艺术创作是审美判断的具体呈现过程,揭示出审美判断力如何通过形式协调实现本体界向现象界的渗透。南京大学李若愚认为康德美学既是洞察现代美学演替过程的思想窗口,也是其体系的内在张力释放出历史演进的思想势能。复旦大学李晨以康德有关“装饰”的学说为中心,重思后现代思潮对康德美学的诘难与重构。山东大学林润淼认为康德美学中的“一般知识”呈现了新型归摄关系,揭示了美与真的内在联系。武汉大学廖舒婷认为审美判断应被视为感性认识领域中的一种判断行为。复旦大学王敏通过梳理不同观点与理论路径,强化了对审美判断过程的历时性理解。中国人民大学王纪新以“生命感”为关键词,抓住康德美学与生命体验的隐秘关联,使审美愉悦不再局限于认知—心理层面。北京师范大学魏骁卓、翟诗韵、张牧洋、王薇等分别论述了康德早期天才理论的建构,愉悦与判断的关系以及愉悦所具有的意向性和因果性特质,康德美学中的认识与鉴赏判断,审美判断中生产性与再生产性想象力的协同机制等问题。这些研究为康德审美判断理论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的功能性解释框架。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还就未来康德美学研究的可能性作出一些拓展性探究,并指出本次年会的时代特色,探讨内容多元、丰富,反映了康德美学研究的魅力。李伟着重就与会代表的学科特点(涵盖哲学、文艺学、艺术学三个领域)、年龄特点、身份特点(老师和研究生各占一半)和内容特点等进行总结,与会学者突破学科界限,统筹问题意识与史学意识,为推动汉语学界的康德研究作出积极贡献。
(安徽师范大学刘芳筱 盛阳阳 徐玉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