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实践哲学论坛综述

2025-04-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5年4月19-20日,由中国伦理学会实践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道德与文明》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实践哲学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论坛围绕“实践哲学与中西古典学”这一主题,探讨实践哲学与西方古典学、中国古典学之间的关系,分析实践哲学在古典与现代的交汇,并探讨中西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

论坛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韩育哲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崔唯航研究员、《道德与文明》杂志社主编杨义芹研究员分别致辞。

  崔唯航在致辞中,首先感谢与会专家学者和《道德与文明》杂志社的支持。他回顾了“全国实践哲学论坛”五年来的学术历程,特别提到,随着中国伦理学会实践哲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论坛的组织更加稳固,成为了哲学界的知名品牌。他认为,今年的论坛主题是“实践哲学与古典学”,这一课题充满时代意义,尤其是在世界古典学大会成功举办之后,中国古典学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最后,崔唯航期待本次论坛能够为与会者带来思想上的收获,促进学术交流与友谊,论坛能够继续推动智慧的对话,推动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崔唯航研究员

  杨义芹在致辞中,感谢长期支持实践哲学发展的学者。她强调,实践哲学论坛自创办以来,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平台,推动实践哲学的创新发展。作为主办方之一,杂志社始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紧密合作,共同打造这一学术品牌。她指出,本次论坛主题“实践哲学与古典学”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尤其在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背景下,重新审视中西古典思想资源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古典学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四川大学已设立独立的古典学系,中国人民大学已建有中国古典学专业,都在大力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她强调,哲学的实践性要求扎根于人类的生活实践,并回应时代的现实问题。本次论坛将深化实践哲学传统的比较研究,探索智慧在现代理性中的创造性转化,并推动中国特色的实践哲学话语体系构建。她期待通过深入研讨,促进学术对话和思想碰撞,为哲学界带来更多思想上的收获。

 

 《道德与文明》杂志社主编杨义芹研究员

  韩育哲主持开幕式。主报告环节由杨义芹主持,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黄玉顺教授与清华大学历史系方朝晖教授分别就古典学与实践哲学作报告。

  黄玉顺的报告围绕“中国古典学”的内涵展开,他首先指出“古典学”这一学科概念来源于西方,在构建“中国古典学”时,无论是否自觉,必然会受到西方古典学的影响。他认为,“中国古典学”不应简单等同于中国古代文献学、哲学史或历史学,而是一个有着现代启蒙使命的学科。他在报告中进一步分析了西方古典学的三个发展阶段,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学兴起,18世纪古典学的成熟,以及20世纪以来古典学的衰退。他表示,尽管西方古典学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但它仍然为中国古典学的构建提供了启示,尤其是在研究方法、学科建设和经典诠释方面。

  方朝晖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学问中的实用性问题。他认为,实用性学问的核心特点是聚焦实际问题,帮助人们解决具体的、现实的困境。在中国学术传统中,儒学、道学等流派都强调学问的实用性,这种传统至今仍深深影响着现代中国的学术研究。与西方学术相比,他认为,西方自古希腊时代以来逐渐从非实用性的角度发展哲学与科学,强调的是思辨性和理论性,这与中国学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倾向大相径庭。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学术道路分歧的根本原因之一。西方学者往往不理解中国学术的价值,怀疑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也源于两者在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上的差异。方朝晖进一步分析认为,虽然以实用性为主导的学术体系并不意味着无法形成有价值的学术,但它需要依赖两重因素:一是实践者的深入实践经验,二是坚定的信仰。他最后强调,现代中国的实践哲学依然继承了这种实用性传统,并提出,在今后的学术发展中,应当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实践哲学的价值,而非简单模仿西方的思辨性哲学。

  整个论坛分8场,共有26个报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德与文明》杂志社等高校、科研院所和新闻出版单位的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李涛副教授主持,《道德与文明》杂志社李卓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副院长赵猛分别作总结致辞。

  李卓表示,论坛每年都在不断发展壮大,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道德与文明》杂志社将继续支持这一平台的建设。论坛每年围绕不同的主题,与会学者们展开深入的交流,逐步积累新的学术成果,将为实践哲学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赵猛指出,今年是第六届实践哲学论坛,实践哲学的研究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论坛的影响力逐年提升。他强调了实践哲学的核心意义,即通过回溯经典哲学与当代社会的联系,这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通过当代学术对话创造出新的学术成果。“实践哲学”作为一个学术领域,不仅要进行深度的学术探讨,还应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智慧。

  本届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全国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四十余名学者参与。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立聪、杨作豪/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