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经典著作及其伟大思想是人类的文明符号,在现实与古典之间,经典著作的思想与时代的价值、文化不断碰撞,历史上伟大哲学家著述中的思想和智慧对人类和时代问题仍然具有启发和现实意义。
今天,人类文明面临的挑战、人类社会的困境与希望都需要在继承传统,吸纳世界文化的基础上,在传统和现代之中理解和解决。中国社会科学网特推出系列专题《中外哲学家经典著作及其伟大思想的时代回响》,以飨读者。
在雅典卫城的斜阳下,柏拉图的对话录如同永不熄灭的智慧火炬,两千四百年来持续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幽深洞穴。柏拉图不仅继承了苏格拉底那种对话探究、不断自我质询的精神,而且以其丰厚的哲学著作为西方思想和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石。柏拉图生活于古希腊黄金时代的雅典,在激荡的政治变革与思想碰撞中,他经历了城邦的荣衰,更目睹了民主制与寡头专政交替上演的局面。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性与政治现实,柏拉图以其卓越的洞察力和理想追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正义本质、国家结构、灵魂内在分化以及知识与教化问题的深刻思考。他在《理想国》中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论辩,让苏格拉底与多位对话者共同探讨正义何以构建个人美德、社会秩序乃至国家长治久安的可能性。这样一种通过问答、辩驳不断逼近真理的方法,不仅奠定了哲学对话的基本传统,更启发后世学者对真善美的永恒追问。
《理想国》开篇便针对“正义”这一主题展开辩论。 【原文阅读】
西方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开始于巴门尼德,发展于柏拉图,但是,其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体系化的形式完成于亚里士多德。
在亚里士多德遗留给后人的著作中,有许多涉及了形而上学的主题和问题,既有逻辑学层面的,也有自然哲学层面的,还有伦理学层面的。但是,聚焦于形而上学这门学科本身以一种十分完善的典范形式对其予以呈现的,则无疑是那部被后来编辑者从编辑学的角度所赋名的《物理学之后诸篇》,亦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形而上学》。
虽然作为“物理学之后诸篇”,它反映的是《形而上学》这部著作在整个亚里士多德著作集中的位置和编辑性质,但是,推究起来,这一名称的哲学内涵也是同样鲜明的。因为,形而上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所处理的恰恰是整个自然世界的基础问题。 【原文阅读】
一般作家,能在历史上留下一部永传不朽的著作,便可成为经典作家了,而奥古斯丁一人,便足以留下三部经典著作,此即他的《忏悔录》、《上帝之城》和《论三位一体》。这三部经典著作,全是从神人关系着眼,体现了西方古代在“天人之际”所有三个层面的思考。《忏悔录》是以第一人称“我”,从个人层面来反思神我关系的:我的个人历史如何与神的旨意和指引纠缠在一起。《上帝之城》则从整个人类的历史来看神的旨意,人类的过去是怎样的,人类的现在应该怎么做,人类的未来应该怎么走。(在当时的语境中,它提出的问题是:离开了罗马帝国及其架构,我们能否以及如何活下去?在将教会与帝国剥离之后,它为人类指出了另一种存在方式:社会。这堪称后来西方“大社会小政府”的思想雏形。)《论三位一体》是从上帝三位一体作为一个理想社会的角度来看神人关系:如“月印万川”一般,三位一体就存在于作为上帝“形象”的人的内心之中,人内心中不仅存在着三位一体的“形象”,而且还在上帝的恩典下,不断地趋近并神似于三位一体,人间当以上帝三位一体作为理想,成为一个至爱的社会。
《忏悔录》之“忏悔”(confessions),原意包含“坦诚认罪”和“赞颂上帝”两层意思。这两层意思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当心灵在上帝面前坦诚自己的罪恶,认识到自己的无力自拔,便会自然而然地对上帝给予自己的救助和恩典,加以感谢和赞颂。人有多卑劣,上帝就有多圣洁;人有多可怜,上帝就有多慈爱。一切的恶归之于人,一切的善归之于神。它背后就是一种绝对的信仰主义。
在人性论上,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西方基督教强调人的罪性,强调人的意志的软弱无力,若没有恩典,人是没有能力走上信仰之路的。虽然在自由意志与恩典的关系上,分出了诸多的派别,而有极端与温和之异,但西方普遍认为,人不能通过自己的能力自救,而必须依赖恩典得救。——得救是指灵魂的永福,但也包括在今生的近乎圣洁与完全。 【原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