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明末大儒刘宗周把自己毕生倡导的“做人之方”记录于《人谱》一书。《人谱》作为刘宗周最系统的一部哲学文献,其在儒家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类似于《四书章句集注》之于朱熹、《传习录》之于王阳明、《明夷待访录》之于黄宗羲,对于明清之际儒家道德主体性的构建具有典范性意义。
《人谱》从批判袁了凡《功过格》融佛入儒的“功利”学风入手,是一部旨在捍卫儒家立场的加强道德修身、注重工夫实践之书。先是,云谷禅师著《功过格》,袁了凡从其学而有宣传因果报应的《了凡四训》;明崇祯六、七年间,陶奭龄的门人秦弘祐受袁了凡影响而有《迁改格》,陶奭龄序而刊刻后,呈送刘宗周一部。刘宗周读后,颇为不满,曰:“此害道之书也。”便于崇祯七年八月撰《证人小谱》,后易名《人谱》。对此,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云:“袁了凡《功过册》盛行,因而有仿为《迁改格》者,‘善’与‘过’对举。先生曰:‘此意最害道。有过,非过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善,非善也,有意为善,亦过也。此处路头不清,未有不入于邪者。故论本体有善无恶,论工夫则先事后得,无善有恶也。’作《人谱》。”是谓《人谱》的编撰缘起。 【阅读原文】
仁是儒学的核心概念。孔子言仁,根据不同的弟子、不同的境域而有变化,如较为后进的弟子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这样的回答简单通俗,“仁者爱人”的类似说法广为流传,如“泛爱众而亲仁”。朱子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他认为:“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由此将仁赋予爱之理的进路。以上是儒学之仁最主流、最普遍的观点,也最容易为大众所理解。除此之外,还有孔子为最先进的弟子颜回言仁:“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颜之仁要经过“克己复礼”才能成就,属于一种艰苦的修身过程,其主动性取决于求仁者,并能达到天下归仁的境界。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从孔子的评价来看,颜回是孔门弟子中证仁最有成就者,通过克己复礼实现了仁,证成了仁。综上来看,“仁者爱人”与“克己复礼为仁”代表了中国儒学的两种仁学思想,前一种侧重于道体,表现出儒学的世俗性伦理,并广泛流传;后一种依赖功夫,表现出儒学的实践伦理及终极追求,以此树立道德典范。
刘宗周证人之学有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学旨亦有三种:“始致力于主敬,中操功于慎独,而晚归本于诚意。”三种学旨均可归摄至孔颜“克己复礼”之仁,克己相当于主敬、慎独与诚意。换言之,主敬、慎独与诚意从三个方向展开克己之学,三者由显至微,依次递进。分述如下。 【阅读原文】
明末士人受心学末流的影响,学风渐趋虚玄,同时,各种掺入佛教因果论的“功过格”在民间盛行,功利之习浃沦于人之肌髓。针对这两种极端的思想情形,刘宗周作《人谱》来引导世人,以儒学的心性学和工夫论指导人安立性命。
《人谱》全书分为三部分,正篇《人极图》是总纲领,《人极图说》是对《人极图》的解说。续篇一《证人要旨》说明《人极图》各部分图示的意义,续篇二《纪过格》指出与《人极图》相反的情况,即人产生过错的过程,并提出《讼过法》省过、《改过说》对治,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迁善改过的教法。
刘宗周以慎独工夫接续道学主静的大传统,认为善反不睹不闻之地,是君子证性之路。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