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哲学反思

2025-04-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的基石、民族团结的根本、精神力量的灵魂。在技术哲学与民族学的交叉视域下,具身智能通过“感知—行动—反馈”的闭环机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数字化重构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范式和实践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借助技术的具身性,弥合个体认知与集体实践之间的鸿沟,通过智能系统与民族文化生态的深度耦合,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物理空间到数字空间的升维跃迁。

  一、具身智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构性生成逻辑

  (一)具身智能的技术哲学内涵

  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突破了符号计算的抽象性,其核心在于通过物理实体嵌入、情境化交互与自主进化能力,实现智能系统与人类认知的深度耦合。这种技术范式强调智能生成依赖于身体经验、环境感知与行动反馈的动态循环:物理实体嵌入使智能体具备类人体感官能力,如触觉反馈装置、多光谱摄像头等;情境化交互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构建虚实融合场景;自主进化则依赖机器学习算法实现策略迭代。从技术哲学视角看,具身智能重构了“主体—技术—环境”的三元关系,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提供了新的认知框架。

  (二)历史演进中的具身化认知实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逻辑与具身智能存在哲学同源性。历史上,56个民族在农耕协作、边疆治理等实践中形成的“多元一体”认知图式,本质是具身化主体通过集体行动建构的文化记忆。以藏彝走廊的茶马互市为例,马帮通过身体经验(长途跋涉)、环境感知(气候地形)与交易规则迭代(契约精神),完成跨民族认知共同体的建构。这种前技术时代的具身化实践,与当代智能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数据、优化行动策略的技术路径形成历史回响。正如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所言,治理术的演进始终与技术形态紧密相关,具身智能正在将传统治理智慧转化为可计算的技术实践。

  (三)技术具身与文化认同的协同进化

  美国当代技术哲学家及现象学家唐·伊德(Don Ihde)的技术现象学理论所述,智能传感网络如同文化的触角延伸,把边疆地区的地理环境、语言特色、风俗习惯等元素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字模型。技术融合与文化自我认同携手共进,展现了认识、行为、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交织与融合。从认知层面来看,智能系统的环境模拟能力与中华民族对中华文明的全面认知相互映射,犹如镜像。举例来说,依托多模态数据整合的中华文明时空数据库,利用三维建模技术重现了河湟谷地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画卷,让撒拉族青年在虚拟环境中亲身感受先辈迁徙的具象认知经历。这种技术的具象化打破了传统认知的时空限制,将分散的民族记忆编织成可供互动的认知图谱。

  在实践维度上,技术具身的适应性特征与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调适能力形成跨时空共振。从敦煌壁画修复机器人对矿物颜料的分子级识别,到羌族碉楼建造算法对传统营造技艺的参数化转译,智能系统正在将民族文化实践转化为可迭代的技术流程。云南哈尼梯田的智能灌溉系统尤为典型: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变化,算法根据哈尼族“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智慧动态调整灌溉策略,既保留了传统农耕文明的生态逻辑,又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这种技术实践本质上是将民族文化基因编码为算法规则,在数字空间延续其生命力。

  在价值维度上,协同发展的理念深刻体现在智能技术伦理与“五个认同”的紧密融合之中。人工智能伦理中的公正性原则,与我国宪法所倡导的民族平等精神浑然一体;而可解释性技术的进步,为不同民族共同参与治理数据的共享建立了坚实的信任根基。在新疆的反恐维稳工作中,利用语义分析技术精确辨识正常宗教行为与极端主义思想,既确保了国家安全的稳固,又保护了信教群众的法律权益。

  这种三维协同进化,实质上是技术在哲学视野中的文化具象化过程。伴随着蒙古族长调民歌借助声纹识别技术构建起数字化基因库,以及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演变为参数化设计模型,我们的民族文化正逐步从身体记忆过渡到数字记忆,完成一场范式的转换。这一转换并非单纯的技术复制,而是借助算法规则,重新塑造文化实践的认知神经基础。正如法国哲学家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所论述,原始思维与现代科技在本质上都是对世界结构化认知的体现,而具身智能正将这种认知结构转化为可计算、可迭代的文化基因序列,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技术哲学的坚实基础。

  二、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系统性重构

  (一)经济生态重构的具身化路径

  产业数字化转型,依托“身体技能数字化—资源价值重构—边疆经济解耦”的三阶段模型,得以逐步实现。在辽阔的新疆棉田,智能农业机器人不仅精准模仿了人工采摘的精细动作,实现了身体技能的数字化,还借助区块链溯源技术,将棉花的品质信息转化为全球供应链中的信用资产,完成了资源价值的重构。这一技术的融入,实质上打破了传统的“边疆与中心”的经济二元结构,将柯尔克孜族的刺绣工艺,这一原本地方特色的手工艺,转型升级为可编程的NFT数字艺术品,在网络交易平台上实现了跨文化、跨地域的价值交易。与此同时,分布式计算基础设施的同步发展,在川滇藏交界地区开创了“马帮算力”的新模式。通过使用运输机器人构建移动计算单元,解决了山区通信基站覆盖的难题,为边疆民族地区的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算力支持。

  (二)文化传承创新的具身化机制

  智能媒体推动文化传承方式的革新,从古老的“博物馆式珍藏”转变为富有互动性的“参与式创新”。壮族铜鼓纹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借助先进的体感交互技术,实时展现图案变化的独特韵味;侗族大歌的虚拟歌者系统,依赖情感计算技术,动态调节演唱的韵律与节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转化为情感共鸣的直接感受。更具创新性的是“数字那达慕”虚拟体验空间,用户通过脑机接口同步体验赛马竞技的神经兴奋,这种全新的跨民族虚拟互动场景,正在重新塑造文化认同的神经认知基础。同时,研发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主动保护算法,在模型训练中,精确识别并保留如独龙族纹面、苗族银饰等文化符号的独特风貌,有效防止技术同质化对文化多样性的潜在威胁。

  (三)智能生态构建

  一是打破地域界限,构筑涵盖多民族的先进算力体系。即倾力打造了一张遍布民族地区的分布式算力网络,专注于开发能够适配蒙古语、藏语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定制化大型模型,并创新性地推出了“马帮算力”模式,有效克服了山区基站信号覆盖的难题;二是通过创新应用唤起文化共鸣,即利用AR眼镜,将古茶树的生长数据与高科技巧妙结合,通过脑机接口技术,促成不同民族间的虚拟交流,生动展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深刻内涵;三是实施精准政策,确保数字时代的平等权益。也就是构建一套具备文化敏感度的评价体系,并进一步完善数字主权保障机制,确保少数民族群体在数据资源的分配中享有公平的权益,推动数字时代的公平与正义。

  三、技术融合中的文化适应性挑战

  其一,技术赋能与认知转化的非均衡性难题。

  在凉山彝族聚落中,村民们普遍缺乏独立操控智能农业器械的能力,面临着“技术普及”与“认知缺失”之间的不对称挑战。有鉴于此,我们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双语数字化导师”机制,并研发一套彝汉双语互操作的AR教学体系,从而实现技术知识的本土化嫁接与转译。

  其二,针对文化多样性构建的算法防护体系。

  现行图像识别技术在对民族服饰进行识别时,误判率较高,这反映出算法训练数据中对于文化的认知盲点。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研发一种能够保护民族文化特征的算法。

  其三,群体记忆传承面临的内核危机。

  在人工智能深度介入羌族口述史诗的整理工作中,我们遭遇了机器生成文本与维护文本原真性的双重挑战。为此,需要构建一个“人机协同”的叙事体系,明确人工智能在语音转录、关键词梳理等技术支持上的辅助地位。

  具身智能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机融合,标志着民族认同的塑造实现了从“虚构的共同体”向“可感知的共同体”的历史性飞跃。这一变革并非单纯由技术主导的线性过程,而是依托“身体感知的数字化—文化活动的智能化—集体记忆的具身化”这一循环上升的路径,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智能时代创新性的重塑。未来的研究应当更加关注量子感知、神经接口等尖端技术引发的认知变革,通过技术哲学与民族学的深入对话,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新格局。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室主任)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