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2025-04-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3月29日上午,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冯丹,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营军分别致辞,开幕式由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文劲宇主持。

  

图:华科大校长助理文劲宇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图:冯丹致辞

  冯丹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强调了全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意义。她指出,华科大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将其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文化素质教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和主要任务之一。近5年来,学校坚持问题导向,以项目为牵引,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她希望通过这次大会,与会专家、一线教师能够分享课程思政建设和文化素质教育新成果、新经验、新方法、新路径、新模式,积极探索各项措施。

  

图:刘营军致辞

  刘营军指出,全国“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旨在构建交流平台,凝聚集体智慧,探索创新思路,瞄准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精准发力。关于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他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把牢政治方向;二是要站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化改革创新;三是要强化队伍建设。本次研讨会将凝练新思路、探索新路径,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作出新贡献、开辟新局面。

  在随后进行大会报告中,信思金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电子科技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申小蓉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湘潭大学原副校长刘建平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图书馆馆长兰利琼教授分别以“AI赋能课程思政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思考与实践”“探索课程思政的七层宝塔”“扎根大地 翱翔云端——AI时代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与探索”等为题作报告。

  信思金指出,随着教育强国建设的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人工智能技术为课程思政与文化素质教育带来了新机遇。通过分享武汉理工大学课程思政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成果,他强调要让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课程教学全流程,通过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改革和智慧化育人生态建设,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以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传承与创新,强化人文课程育人功能、文化活动涵育功能、文化内核引领功能,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着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建设多元协同的育人队伍,构建多维融合的资源体系,探索多式互促的教学方法,提升思政引领力。

  申小蓉强调了科技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并分享了电子科技大学推进科技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具体举措。她指出,电子科技大学通过课程优化、交叉学科建设等措施,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AI技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成立了“i思政大模型创新实验室”、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开发了多样的智能教学工具。她表示,在未来,我们应当继续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培养具有扎实科技素养、拥有深厚人文底蕴的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强大、可持续的人才支撑。

  刘建平以“七层宝塔”为喻,强调课程思政的七个重要方面:一是把握立德树人核心,这是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需要;二是紧扣两个重点即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三是注重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三个方面;四是注重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显性与隐性四个结合;五是运用内核吸引、外力推进、媒介传播、互振共鸣、互动共进五大规律;六是深挖历史、地理、文化、人物、事件、故事六大元素;七是创新参与式、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示范式、实践式、点评式七大方法。

  兰利琼首先对AI热潮进行了冷思考,指出虽然我们经受着AI浪潮冲击,但是人类智能的生长性神经网络、非线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独特性仍是AI无法替代的。这要求大家继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通过跨学科通识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培养学生跨学科视野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最后,她聚焦图书馆工作的守正与创新,强调AI时代的图书馆工作应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同时推动“AI+信息素养教育”,提升学生信息辨析与规范使用的能力。

  大会报告下半场,由哲学学院副院长徐敏教授主持。华科大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任欧阳康教授,湖北省社科联主席赵凌云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武汉大学文学院李遇春教授,华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许晓东教授分别以“强化新时代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品格和资政育人使命”“以课程思政把握引领教育变革”“‘新时代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挑战”“课程体系思政:专业建设的新实践——以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为题作大会报告。

  欧阳康介绍了课程思政的提出与演进,强调文化素质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内在同向同行的价值取向和逻辑一致性。他将文化素质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原创性的综合性实践,它需要的是原创性的理论和自主知识的指导。这要求我们自觉地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塑造一代新人,并以此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

  赵凌云探讨了课程思政在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性及建设路径。他指出,现代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强国驱动教育变革,推动教育形态、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成为应对教育变革的关键,课程思政能够同时解决“怎么教”和“教什么”的问题,是应对教育变革的基座。他强调,课程思政是AI时代教师安身立命的基座,教师需跟上变革速度,保持立德树人温度,让课程思政成为叩响学生心灵的有力工具。

  李遇春从微观出发,剖析了新时代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挑战:文学理论与批评对“新时代文学”的忽视与淡化、文学史对“新时代文学”的观望与犹疑。他指出,这些挑战的背后是文学教育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属性问题。而其破解之策就是要重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术话语体系——要重申文学的“人民性”,即人民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要彰显文学的民族性,即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要倡导文学的人类性,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许晓东指出,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从深层次看是一个哲学问题,既包括认识论也包括方法论,并以公共管理类专业为例深入探讨了课程思政在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性及实践路径。他强调,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体系全过程。课程思政教学需创新方法,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同时从教学理念、目标、内容、设计、过程、方法、技能、质量等八个维度进行效果评价。

  本次会议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举办,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集刊编辑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联合协办。

  (华中科技大学曹欣婕 贾申奥/供稿)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