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认知研讨会暨哲学领域“101计划”核心课程建设会在浙江大学举行

2025-04-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吴楠 通讯员 严小姗)3月24日,由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与浙江省逻辑学会共同主办,新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资助的逻辑与认知研讨会暨哲学领域“101计划”核心课程建设会于浙江大学举行。会议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徐慈华主持。

  本次会议聚焦逻辑与认知领域的相关重要话题,涵盖逻辑与认知的多个前沿领域,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思考,共同探讨前沿研究成果与学科发展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逻辑学会会长杜国平分享了关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铁球问题的逻辑审查。杜国平从纯逻辑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亚里士多德思想实验的分析结构,并以伽利略的速度构成公式为基础,进一步证明了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第三种自由落体观念的协调一致,揭示了三种不同世界途径的运动规律。杜国平还深入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反驳及其逻辑结构,此外,他还提到了速度合成公式的可能性及其与自由落体观念的对应关系,包括亚里士多德、伽利略以及一种尚未提及的观念。最后,杜国平强调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的反驳实际上是为了证明他们各自的观点,而非全盘否定自由落体观念。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教授郭美云做了概率认知逻辑的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郭美云分享了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概率认知逻辑的研究、人工智能哲学和依托中信文明物联中心进行的中外逻辑比较。他强调了概率认知逻辑研究的重要性,并从类似论的角度探讨了动机和不确定性推理,提出在逻辑语言中无法刻画“极有可能”和“可能”的含义,因此引入了概率逻辑以处理不确定意义的推理。郭美云还介绍了概率逻辑的历史,包括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领域逻辑学家对概念和认知推理的研究。同时,讨论了概率的主观性问题、预测能力以及与认知算法的互动关系。最后,郭美云提到了概率定义在可能世界的方法和离散概率定制模型以及在重庆医科大学进行的研究项目和概念命题逻辑动态化的工作。

  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翟锦程做了“论中国的哲学与中国的逻辑”主题报告。翟锦程深入探讨了中国哲学与逻辑的关系。他阐明,“哲学”(philosophy)与“逻辑”(logic)是两个外来术语,在古汉语和白话文语料库本来是不存在的,它们是在明末西方知识体系第一次传入中国时候才开始出现的。哲学被译为格物穷理之学、理学、爱知学等,逻辑被译为明辨之道、名理探等。在西方知识体系第二次传入后,“哲学”直接采用了日本的汉字术语,“逻辑”至今则仍然是一个音译术语,从而导致我们对哲学和逻辑内涵的理解与解读是多重意义的。目前,需要我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逻辑与哲学的关系、与知识体系的关系等角度,重新理解和构建中国传统逻辑的知识体系。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曾昭式的主题是“汉语哲学与汉语论证”。他提出,不应用汉语哲学这个概念来表达中国哲学或中国古代哲学,而应从逻辑理论和逻辑应用互证的角度出发,研究一个民族的逻辑特征,然后进行比较研究或形式化刻画。他从《论道》和《原儒》出发阐释了汉语建构的逻辑系统,提出可以通过文本填写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逻辑。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郭佳宏围绕人工智能认知与哲学的总技术路线展开分享,通过分析人工智能与心灵哲学的关联,探讨机器思维的可能性,并涉及意向性、感受质等哲学概念,同时关注认知神经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展望两者融合的未来趋势。郭佳宏还分享了“人工智能新范式”,包括在医学人工智能领域的实践成果与哲学思考,医学知识表示及推理、情感识别技术,以及从数据到智慧的逻辑形式系统研究,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黄华新结合哲学领域“101计划”核心课程与逻辑学虚拟教研室建设,分享了浙大开展人工智能与逻辑学科结合的教研项目的一些经验与体会。他认为,在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更多地考虑逻辑学科与数智科技的融会贯通。他结合浙江大学逻辑学团队的工作,介绍了老师和研究生在逻辑、认知与计算交叉领域做的一些尝试,如逻辑学虚拟博物馆、逻辑学知识图谱的建设等。

会议现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