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秀伟)3月29日,主题为“中国美学史:观念、问题与形状”的第三届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举行。
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朱会晖教授主持。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成纪教授介绍了青年学者论坛的情况,他强调了中国美学研究之于美学学科、老中青三代学者之间对话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期待学者们从不同视野推进中国美学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文艺研究》主编李修建谈到,中国美学研究相较于西方美学研究的内在难度,肯定了青年学者系列论坛对于中国美学研究的价值、意义。
本届论坛共进行了五场报告。第一场报告中,北京大学哲学系宁晓萌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吴寒副教授、天津商业大学艺术学院马草讲师、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尤宇翔、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陆纪君先后作主题发言。
宁晓萌报告的题目为“《鹊华秋色》:图画中的重现、追忆与想象”。她指出,《鹊华秋色》图与鹊山、华不注山实景的形似,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文人画不求形似的观念。探讨形似对文人山水画的意义,需先反思风景的意义。风景既能相对稳定地整体呈现,又因多重视角而不可穷尽,任何风景主题图像都无法完全“重现”原型。吴寒报告的题目为“‘恤民’与‘法天’:张师诚《豳风十二月图说》中的经义图景”。她指出,以往学术史梳理鲜少提及张师诚《豳风十二月图说》,但此图在豳风图绘传统中有特殊意义。她认为,通过图像与经义的互动,《豳风十二月图说》将诗旨“恤民”之义收摄于深层的“法天”之义。图像以其独特的视觉语汇和表意方式,形成了一重新的解经路径。
马草在题为“读碑:从文学到绘画的延续与转换——论唐宋读碑经验表达在诗画中的异同”的报告中,阐述了读碑抒发变迁之感、兴衰之叹、世事无常之思,及对个人命运和生命的感喟。读碑经验是由观碑引发的时间感知,是对人类生存经验、生命存在的感发、体验与反思。唐代读碑文学影响了五代、宋代的读碑图像创作。读碑经验在唐宋之间实现了由文学到绘画的延续与转换。尤宇翔在题为“《诗家一指》的‘以境示现’观探赜——兼论元代美学与艺术观念研究”的报告中,认为以二十四品为核心的《诗家一指》,旨在返归生命的本源,至情之充实,思考的是“诗家之心”,是元代艺术精神和审美追求的凝聚。虞集所作《诗家一指》,“变化诗道,濯炼精神,含秀储真,超源达本”,是一个值得被激活的中国古典诗学与美学传统,在精神气质上也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内脉。
陆纪君围绕“《画山水序》美学辨正”主题,《画山水序》作为中国美学史上的经典文本,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以往研究未能充分还原其魏晋南北朝的历史背景,也未深入剖析作者宗炳的生平,致使诸多重要命题的思想内涵被掩盖。他认为,《画山水序》为“画山水”行为提供哲学论证,以玄学“本末之辨”为理论起点。
在随后的报告中,学者围绕“主体性建构与美学现代性”“中国美学的知识论内涵”“真与美的合流”“论中华美学的尚‘无’精神”“早期中国祭礼中的美学问题”“中国古典美学的殊相与共相”“中国古典美学的殊相与共相”“晚明文人绘画创作的时间焦虑及言说”“秦汉美学中的天下观”“中国早期空间观的审美创构”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论坛上,青年学者们各抒己见,从多元视角对中国美学进行剖析,有学者着眼于传统审美文化资源,深挖中国美学独特性,为激活古老美学智慧提供新思路;还有学者聚焦艺术与物性、身体、制度的关系,拓展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内涵与空间。在观点碰撞中,展现出青年一代对中国美学的深刻理解与创新思考。
本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办,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美学专业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协办。
图为第三届青年学者论坛在北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