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与艺术观念通史研究的前沿问题

2025-04-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秀伟)3月29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美学与艺术观念通史研究》开题论证会举行。

  会议由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成纪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表示,刘成纪教授自入职北师大以来,学术贡献显著。此课题成功获批意义重大,从时间概念来说,通史研究不仅要梳理各阶段历史,更要关注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探究当下仍起作用的美学观念的演变过程。他希望刘成纪及其团队能创作出具有时代价值的通史著作,推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的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向东指出,刘成纪教授作为美学学科学术带头人,长期深耕中国美学史、艺术史和美学理论领域,发表了大量论著,这些前期成果为本次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本课题试图从关联史角度重构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的认知,解决美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构建中国美学艺术的融合形态,这对构建中国特色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美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刘成纪介绍了选题的依据和价值,近代以来,虽然我国的美学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它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解决。以此为背景,本课题选取了以观念史视角重建对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的认识。作为一种自觉的哲学方法,观念史研究起于美国哲学家诺夫乔伊1936年出版的《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在诺夫乔伊看来,与业已固化的哲学概念或范畴史相比,观念史是哲学的前历史或潜历史。它缺乏哲学概念的高度抽象和概括,但却以更多元而活跃的特征使历史变得充实而丰富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传统人文科学领域,不但它的哲学没有充分实现概念化,美学和艺术更是如此。从概念、范畴史研究向观念史下沉,更能触及中国美学和艺术的本来面目。同时,将中国美学和艺术放在一个“通史”中进行研究,根本原因也在于中国美学的非概念化以及艺术直接通达于哲学的特性,这使两者在观念史这一中间地带实现了通约。换言之,观念史视角解决了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分裂,合成出了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的综合形态。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陈望衡教授表示,刘成纪教授的研究思路、美学史框架在中国美学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刘成纪提出的审美解放与审美调控观点值得深入探讨。审美控制是最高层次的控制,人与动物的最后区别就是审美,人是有精神的,所以审美的控制是一种精神控制、自觉的控制,不是用制度控制,也不是思想控制。此外,在中国文化中,“雅”与地域区别开,从道德变为美学概念,为表明雅很高,就叫“高雅”,雅与阶级出身没有关系,士大夫凭借雅文化支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后来“清”概念兴起,清融合了道家思想,对审美起到调控作用。他强调,研究中国美学史,不仅要总结古代艺术,还要思考如何开启现代艺术,要延续古代艺术传统,在传承中进行改造和创新。?

  北京大学哲学系朱良志教授表示,当前美学发展繁荣但繁杂,需要对传统美学进行理论梳理和阐释。他认为,刘成纪和张法的合作,有望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流派。项目设计的五卷本较为科学,涵盖总论和不同历史时期。他建议:一是控制篇幅,以观念演进为核心,增强理论逻辑性,避免材料堆砌;二是语言表述尽量通俗易懂,兼顾专业研究者和普通读者的需求。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张节末教授表示,当前中国美学史研究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若无法援引西方美学史的理念与方法,若不再将启蒙作为研究重心,若脱离康德、海德格尔等西方哲学家的理论,中国学者该如何开展中国美学史研究?基于此,刘成纪教授的项目具有开创性意义,提出了宽口径的观念。针对项目,他建议:一是描述中国基础文化模型,突破礼乐文明的局限;二是体现中国文明的制度设计,突出礼乐文明的核心地位。

  清华大学哲学系肖鹰教授指出,刘成纪教授牵头开展的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通史研究,立意高远、水到渠成。该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已完成多部著作。项目具有整体性、开放性的特点,对美学史、艺术史等边界问题进行了思考,同时注重理论个性化建设,重视理论核心化和文化观念的发散性。他认为,在研究过程中,需注意理论平衡,避免儒家文化复辟的误区,对审美解放和审美控制进行悖论式思考。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美学与艺术观念通史研究》开题论证会现场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 实习编辑:黄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