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吴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雕版图像印刷技术的国家,雕版图像已在我国存在上千年的历史。雕版上的中国,蕴涵着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文明密码。《雕版上的中国——图像、文字与传说》将于3月底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据介绍,这本书分为“农耕中国”“家里家外”“剑拔弩张”“西俗东渐”“广而告之”和“作者及作品”六章,分类介绍了农耕文明的始祖、为家庭辛勤劳作、十八般兵器、广告版画等描绘各种场景的版画,以及代表性版画家及其作品,并尝试采用新社会史学的视点,结合“四重证据法”(文本叙事、口传与身体叙事、图像叙事、物的叙事),对雕版图像、文字记载与民间传说进行综合考辨、交互印证。
该书作者韩雪通过多年研究认为,此图刻工之成熟,印工之精美,已不是雕版图像刷印初创期的作品,应该是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所以,几乎可以肯定,雕版图像印刷技术的肇始时间应该比唐朝更早些。她又通过研究考古材料提出,印染技术可上溯至战国时期。雕刻的历史也可以推演到8000多年前原始人类在山崖石壁上刻制的岩画。
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邵晓峰认为,发端于中国汉代的木刻图文刷印技术,经过广泛持久地传播,已经内化为中华文化的基因,成为中华文明最有效的记忆载体。版画图像既是中国历史文明演进的物证,又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传播的结果,更是一种高度发达社会的文明形态。
韩雪介绍,商周时期,精美的玉石雕刻和青铜器花纹的模具雕刻,令人叹为观止。汉朝时在太学门前竖立了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有人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印染和拓印可以说是较早的雕版图像复制技术。至宋代,雕版图像印刷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到了近代,雕版图像异常盛行,使用雕版印刷技术的时事画刊、艺文画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据不完全统计,从1872至1949年的70多年间,可以查到的有名见刊的就有500多种。
苏州科技大学教授朱永明认为,历史实践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雕版印刷的国家,开始是为了普及宗教,而后为了传播文化知识。雕版印刷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木刻图画,在识字普及率极低的古代,成为文明形态、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手段。鲁迅就曾经指出:“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它对知识传播、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至今仍在发挥着其他文化媒介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那个摄影摄像尚未普及的年代,版刻图像将社会各个方面、各色人等、各个角落,甚至奇闻怪事都一一纳入,进行版刻刷印。其涉猎的范围之广,涉及的主题之深令人惊叹。”韩雪表示,雕版图像既是中国历史文明演进的物证,又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传播的结果。通过对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起到重要作用的雕版图像的认知,可以穿透性地理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社会特征。与其他研究手段与方法相比,雕版图像不仅可以活化历史场景,重构“历史原境”,更重要的是丰富历史内涵,重现“生活场域”,让人们“看”到昨日中国的模样。
《雕版上的中国——图像、文字与传说》 韩雪/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