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说召开齐老师的会,我就第一个报名了。为什么?感恩齐老师。我的硕士论文的答辩、博士论文的答辩都是齐老师参加的。
我发言的题目是“我国认识论研究的开拓者”。金岳霖先生说,一个人的论著,其实就是他的自传。齐先生经过多方努力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的数学系,这一点实际上决定了他一生的哲学研究跟自然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这是他的学术经历,看他所写的哲学论著,自然科学的例证往往是在先的,然后才是社会领域的一些事例,这是一个。第二个是他师从艾思奇,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保送他到中央党校哲学班,学习3年后回到学校,艾思奇的学风实际上影响了他的一生,刚才袁贵仁教授讲到齐先生文风“朴实无华、简洁明快”。正如老百姓说的,打下什么底就是什么底儿,你最初跟优秀的人在一起学习,这些东西是一种无形的传承,会影响一生。
我的发言稿包括三个部分,我重点讲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基于实践的真理观研究”,我就不讲了。《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是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四期上,《论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发表在《哲学研究》第七期上,都是发表在1978年,在全国来说也是较早的,代表了他的理论水准。我重点讲一下《人为什么犯错误》这本书,我认为它是体现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那种风范的。这本书是1983年11月出版的,在写通俗哲学、哲学的大众化方面,齐老师是较早的,他这个书发行了10万册,是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1983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人为什么犯错误——真理的探索》】。大家知道10万册在当时是什么意思吗?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印到第10版的时候,总数是2万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共发行了34版。《人为什么犯错误》这本书发行了10万册,那时候的青年特别渴望学哲学,当时正在讨论“人生的道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等问题,他就回应年轻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些诉求写了这本书。我觉得他好在什么地方呢?《人为什么犯错误》这本书正标题是这个,副标题是“真理的探索”,要是按《真理的探索》作为书名印出来,可能不会引起众人的关注,但是以《人为什么犯错误》作为书名,就立即引起大家的注意。我觉得这个书名对我们很有启发。
当时,思想解放、实事求是等思想路线问题已经确立起来了。那么齐先生写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我觉得他考虑得又深了一步,就是进一步从理论上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遭遇的曲折和挫折,这就是作者提出了“三个为什么?”,即为什么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犯过三次“左”倾错误,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他要探讨人为什么会犯错误。这是他的第一问。第二问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犯了错误会执迷不悟、并且还会重复犯过的错误?”我觉得到现在仍然是值得我们反思的。第三问就是“为什么刚刚清算了教条主义错误,又会慢慢滋生新的教条主义风气?”他提出这三问是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的。正是基于上述反思,齐振海先生指出,总结失败的教训,找出失误的原因,避免重犯严重的错误,是一个更应该反思的重大问题。
为什么把“人为什么犯错误”作为正标题放在前面?这与真理与错误的关系密切相关,当人们谈论真理问题时,还仅仅是停留在主观认识领域,一旦我们说到“错误”时,它不仅指主观认识错误这个层面,还包括实践上所发生的重大失误。错误已经是一个事实摆在那里,它对人们的思想冲击比任何主观认识都更直接、更深刻。这本通俗的读物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它是大众版的认识论和真理论。这本书与他的恩师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艾思奇的学生,齐振海先生以职业哲学家的身份自觉地走上通俗哲学的新路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经验。第一,问题意识贯穿全书,即如何善于从自身错误中学习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本书从真理和错误的对立统一开始,到善于从错误中学习结束,包含着一个问题群,本书的写作就是按照这个问题群的逻辑展开的,各章节写作层层递进,丝丝入扣,把理和事、论和史水乳交融,使青年读者心中的疑问在阅读中得到开悟,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找到了可信与可爱相统一的途径。我们每一个在座的学者,怎么样把自己的文章和著述写得可爱一些,让大家读了不忍释手,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第三点,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范本。20世纪30年代初,金岳霖先生提出“在中国的哲学”和“中国的哲学”的关系问题,他在给冯友兰先生写序的时候说,胡适写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如果不看作者的名字,会认为是一个纯粹的美国人写的。它虽然是用汉语写的,但却是按照美国人的框架、语气来写的,它只是一种在中国的哲学。在这个问题上,艾思奇首开先河,以独特的话语形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转换。《人为什么犯错误》也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与读者谈心的这种形式娓娓道来。齐先生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很大的启发,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有哲理的思想润物无声地融入青年人的心田。因为他写的时候时刻想到,是要面对青年来谈哲学的。例如,书中的小标题“科学无偶像”,“真理无顶峰”,“偶像、顶峰同真理不相容”等一系列表述,使大家感到通透、解渴。
我想讲的第三部分的标题是“基于科学实践观的认识论体系建构”,因为他的《认识论新论》一书,是1988年出版的,在国内是比较早的。我把三个小标题念一下:第一,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的本质联系,贯通全书。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认识论。他的这个观点为日后认识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第二,他强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实践论,科学实践观也是建构其认识论体系和标识性概念的根基。第三,突出强调概括科技革命新成果是认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这跟他一生的经历,从数学出身的哲学家的学术品格完全是一致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