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

2025-01-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吉辉)12月21日,2024年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重大课题:“‘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研究”项目开题专家论证会在山东曲阜举行。

  为“两个结合”理论正本清源

  论证会上,课题首席专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员特聘教授杨朝明从选题依据与价值意义、研究现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思路与方法、研究框架与子课题内容、预期目标与进度安排等方面向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详细汇报。杨朝明认为,“两个结合”不仅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光,也饱含了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礼敬,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课题研究将立足于当下中国的实际,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探究“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

  课题组成员代表、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林存光表示,该课题的研究将放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来把握,“两个结合”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提供了文化指引。立足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国历史上的治国理政、政治文明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结合,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走向现代化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学典强调,要从社会科学的视角来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当代世界有三种社会发展理论,即自由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念,以及儒学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儒学则是一种古典的社会发展理论。从这个角度看,“两个结合”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推动儒学古典社会发展理论走向现代化。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周向军强调,要高质量的完成课题研究,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他分析指出,本课题有两个研究对象,首先是“两个结合”的重大价值,把握“两个结合”重大意义的双重性,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中国化发展,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现代化发展。其次,研究课题除了要聚焦重大意义,还要重视它的丰富内涵。要重视基本概念的界定与研究;把握“两个结合”作为深刻的“化学反应”其具体表现和效用;不仅从正面界定其“丰富性”,也要从“破”的角度,澄清错误观点。最后,要坚持从历史视野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总结历史经验,展现这一课题所立足的历史维度和时代高度。

  孔子研究院院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孔德立认为,中华文化的永恒性和普遍性使它具有了时代性。需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展现问题,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讲,内容还在,但实现形式需要变。比如,解决好在当代如何实现孝道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开辟多种研究视角

  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孔新峰从“理解文化层级,洞悉文化本质”切入,探讨了该课题“追问大本大源”的意义。他强调,首先要讲清楚“结合”到底是什么,这需要对“结合”进行语言哲学的分析。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比如普遍和特殊的视角、应用和理论指导的视角、内容和形式的视角、体用一源的视角、守正创新的视角等;其次,课题研究既要看重“第二个结合”这样一个话语本身的思想史,还要重视追溯思想史上的“第二个结合”;再次,课题研究要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有机融合,包括标识性概念的提取、本土化原理的构建等。最后,在方法论层面,除了传统研究方法,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如可视化的工具、文献计量学的方法等。

  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陆信礼强调,该课题研究应坚持历史的视野。“重大内涵”是从历史当中来的,要梳理“两个结合”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其次,要做好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诠释和阐发。尤其要阐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本、核心理念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建议,要处理好前提性问题,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什么、“第一个结合”和“第二个结合”之间的关系。

  

课题论证会现场 主办方供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