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的2024】在时代变迁中坚守自己的学术底线

2025-01-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4年的大雪节气,一个阳光灿烂的无雪的冬日上午,在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商务印书馆涵芬楼书店二层的陈列馆,一场题为“一千朵蒲公英的绽放”主题展览正在举行。这是商务印书馆为纪念“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版1000种而举办的展览。我有幸受邀参观了这个展览,并参加了随后的出版座谈会。从充满了书香之气的商务印书馆大楼出来,迎面吹来的却是一片喧闹的商业之风,仿佛让我坠入时代变幻的旋流之中。定睛一看,自己正处在一个人流如潮的十字路口:左边是繁华的商业大街,代表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经济浪潮,右边则是厚重的文化大厦,耸立着古今中外的人类思想高峰。我想,在这时代变迁的交错之际,要能站稳脚跟,不被商业和技术浪潮席卷而去,唯有守住自己的学术底线。

  说起“守住学术底线”,这并非一个轻松的话题。“底线思维”是当下社会提倡的一种行事原则,看似简单易行,然而举步维艰,因为种种千奇百怪社会现象的出现,恰是冲破底线的结果。学术界出现的各种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也是对学术道德底线的严重挑战。表面上看,类似伪造和篡改、抄袭和剽窃、一稿多投、论文买卖等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易被识别,然而,对于违背学术规范的行为以及隐藏的学术腐败,则不易被察。我始终认为,要真正做到遵守学术规范,避免学术腐败,不仅需要规章制度上的他律,更需要每位学术人的自律。要能守住学术底线,这不仅仅是对学术研究的最低要求,也是对学术人的基本要求。在我看来,创办于1981年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出版历程,是坚守学术底线很好的一个例证。为了保证这套丛书的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商务印书馆的历代编辑们始终传承精选、精编、精校的编辑理念,即使面临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经济和市场压力,编辑们固守持之以恒的定力,心怀来自译者和读者的信任,努力在读书人心目当中保持着“汉译名著”这块金字招牌。

  在座谈会期间,哲学编辑室的年轻编辑赵星宇在两任编室主任李学梅和卢明静的带领下,与我共同讨论她们新近出版的分析哲学名著译丛选题。我知道,商务印书馆出版分析哲学家的著作历史悠久,从早期出版罗素、弗雷格、维特根斯坦著作起,到新近出版达米特、克里普克等人的新著,徐奕春、王希勇、关群德等老编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经过时间的考验,其中不少译著已经陆续进入“汉译名著”系列。令我感动的是,面对外部环境和个人成长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年轻一代的编辑们没有退缩,更没有“躺平”,而是主动承担起学术传承的使命。在讨论随后的分析哲学译丛选题时,赵星宇表示,她有很大的动力推进这套译丛的出版。虽然分析哲学家的著作在出版市场上有一定的难度,但她有信心要“让从事分析哲学研究和学习的学者人手一份分析哲学的经典,让分析哲学的思想和理论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李学梅和卢明静编辑也表示,一定会大力支持赵星宇的工作,让分析哲学译丛和现象学经典译丛共同成为“汉译名著”的首选来源。听到这些话,我不禁感到动容。正是有了这些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编辑,中国的学术出版才有了希望!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变迁,中国学术界可谓是繁花似锦,但其中不乏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学术造假已经是当今学术界的一大灾难。我在今年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我对学术造假有了更为直接的感受。

  从2009年起,我负责一个专业年刊文集的编辑工作。我为这个刊物制定了国际通行的严格双盲审制度,要求每篇论文都必须通过两位匿名专家的评审,方能收入年刊。今年九月份,在编辑2025年文集时,我收到一位匿名评审专家的意见反馈,告知其审读的文章与几年前在国外期刊发表的一篇英文文章高度相似,并提供了那篇英文文章的链接。我赶紧上网查询,经过比对,发现该中文文章果然是对英文文章的编译,却完全没有标注出处。这不仅严重违反了本年刊提出的原创性要求,而且是对学术道德的严重背叛。为此,我们不仅拒绝了该中文文章,而且向作者明确指出了这是学术抄袭行为。这件事让我也产生了一些后怕。如果不是评审专家恰好之前读过那篇英文文章,这个抄袭也不太容易被发现。毕竟,每年海外发表的英文文章不计其数,我们的评审专家也不太可能阅读过所有相关主题的文章。事实上,在评审该文的另一位匿名专家那里,就没有发现抄袭。

  学术抄袭和造假不在少数,要让我们的专家都具有火眼金睛并不现实。尤其是2024年ChatGPT异军突起,使得虚拟世界的话题成为学术界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之前,我对借用ChatGPT撰写学术论文的事情有所耳闻,但大多数都限于学生们的课程论文。为此,不少高校已经明文规定,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撰写论文。不知这样的禁令是否有效。大数据带来的大语言模型为充分调用一切现有资源提供了有效的工作,也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学术造假更加便利。在这种情况下,坚守学术底线自然就成为对学术人的自律要求。

  说到这里,我只是希望自己的学术研究能够守住这个底线,也希望2025年的中国学术界能够像“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一样,多一些学术上的认真和执着,少一些学术中的造假和抄袭,为中国学术留下一片湛蓝的天空。

  (作者系山西大学特聘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