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谈】康德与我们的时代

黄裕生:重建形而上学 确立人的界限

2024-12-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黄裕生  清华大学教授

  康德是18世纪哲学家,但是康德与我们的时代具有紧密的联系,时值康德诞辰300周年,中国康德哲学专业委员会与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在武汉举行。中国社会科学网特推出华中科技大学邓晓芒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秋零教授、清华大学黄裕生教授、南京大学张荣教授以“康德与我们的时代”为主题的名家对谈,以飨读者。

  邓老师、李老师都是我的老师,所以他们二位所讲的我也都有所继承。

  我先从邓老师的发言说起。邓老师的努力就是想重建形而上学,而且是一种异于原来的形而上学,是“语言学之后”。这样的形而上学不同于西方传统的“metaphysics”,也不同于康德所讲的“道德形而上学”。我自己特别喜欢和看重的是邓老师对形而上学的追问——重建形而上学。我们知道,康德第一个批判了形而上学,自他之后,批判形而上学几乎成为整个西方哲学的主流,直到最近后现代思潮的批判形而上学激进版。但是,我们常常忽略了一点,就是康德批判形而上学并不是为了否定形而上学,而恰恰是要重建一种真正的形而上学,我认为这是康德相较于后世的反形而上学、放弃形而上学的哲学家更伟大的地方。为什么这样说?康德之所以要重建形而上学,是因为他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人作为一种理性存在者,从我们的理性本身出发,就有一种列维纳斯后来所说的“形而上学欲望”,这种欲望是我们摆脱不了的。如果我们摆脱了它,我们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理性一定会朝向绝对的无条件者,朝向绝对的完善,绝对的他者。这是他从第一批判、第二批判到《纯粹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不断出现的阐述。也就是说,你只要理性彻底、思想彻底,就一定会走向无条件者。这个无条件者当然不是可感知、可掌握的,但恰恰是这个不可感、不可知的东西才使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可靠的、完整的,否则世界只能是零散的、不可靠的。这是康德在其重要作品中一再表达或论述的一个核心观念:没有无条件者的理念,就没有哲学的尊严。

  然而,后来“整体”、“绝对”等都被视作思想的累赘物而被排除出了哲学。我们知道,近现代哲学运动中很重要的一支就是要将这些理念作为“语言病”、“累赘物”而排除掉,认为惟其如此哲学才能走上哲学道路。但在康德看来,这种做法恰恰否定了哲学,而只是走在半路上的哲学,因此我称之为一种“半哲学”。从世界范围来看,今天的哲学已经几乎走到了“末路”。刚才李老师说研究康德哲学的中国学者比西方更多,其实不只是康德哲学,很多哲学问题的研究都是如此。按照分析哲学的进路走下去,哲学就被取消了,哲学会走到自己的尽头,因为那些不可被排除出哲学的东西全都被排除了。所以当今的哲学如果还有希望,就要重建形而上学,因此我特别支持和赞同邓老师的努力和工作。虽然我们目前没有能力评估邓老师的工作能走多远,但对后世而言,重建形而上学的努力一定会有长远意义。以上是我自己对邓老师的工作的一些思考。

  回到李老师刚才提到的康德在中国的最初传播问题。梁启超作为第一代在中国传播康德的学者,是非常有才华的。我相信他没有研究过康德,但他竟然就敢于写康德,不仅敢于写康德,还敢于写费希特。但他的确是得风气之先,仅仅是看到了一些日文材料就敢写了,而且写出来还大致不离谱。在第一批向中国介绍康德的学者中,梁启超是具有代表性的,比如李老师刚才举的例子,梁启超说康德是“近世第一大哲”,这一点没有问题,但他还说康德是“黑暗时代的救世主”“万世师表”,这就有问题了。问题在于这是反康德的。对我们这个时代而言,也对整个西方哲学而言,康德哲学有一个很重要突破,即以哲学的方式论证了人类理性是有界限的。换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是犹太—基督教的一个核心教义,即人是有限的。这个观念对我们东方是非常陌生的,因此常把人神化。梁启超说康德是“黑暗时代的救世主”就是按习惯思维将康德神化了。康德绝对会拒绝这种称号,因为康德哲学非常重要的精神就是“人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是双重有限性:第一重,人在认知上不是全知的。人不可知天,不可知神。宣称“什么都懂”,是骗子,在康德哲学看来也是如此。康德非常坚定地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全知的人,人在认知上绝对是有界限的。科学有界限,道德有界限,所有真理都是有界限的。第二重,在于人在道德上是有限的。我们的理性不断要求我们培养自身的德性,也就是出于道德立即行动,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改善来符合这种要求。康德非常明确,人无论如何改善,在有生之年都不可能做到无罪、达到至高的善。人时刻都首先出于道德律去行动,连“私自一闪念”都没有,康德认为这无人能够做到,宣称能做到者就是伪善,是“伪君子”。康德对近代世界重要的意义就是以哲学的方式论证出人是有限的,没有一个人在道德上可以把别人踩在脚下,也没有一个人在认知上可以让别人跪倒在他面前,这是康德非常核心的思想。

  所以哲学启蒙到康德这里的确有一个变化。早期的启蒙相信知识是万能的,理性知识就是权威。在康德这里,启蒙不是导师或领袖,这个世界上没有导师,只有“协助者”,就是协助别人看到自己、成为自己。用我自己的说法,哲学不可能启蒙任何人,但哲学可以帮助每一个人启蒙自己,所以哲学就是帮助别人“生出自己”。每个人有两次出生。人的第一次出生是父母所生,而第二次却是自己所生。哲学启蒙所要的、所希望的自己就是在哲学的帮助下自己生出来的。所以,哲学系的学生,如果连自己都生不出自己来,就不可能帮助别人去生自己。康德启蒙哲学一个非常核心的精神是:不是我告诉你在大众场合如何说话,而是你自己应该大胆使用你自己的理智说话。人的思维也是在各种试错中成熟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