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出土文献 推进易学研究

——“清华简《筮法》与早期经学学术工作坊”举行

2024-12-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 通讯员 方新雷)为了廓清清华简《筮法》研究中的主要障碍,推动相关研究的创新性发展,12月7—8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经学与小学研究所在济南举办了“清华简《筮法》与早期经学”学术工作坊。与会学者,围绕《筮法》占筮方法、《筮法》在易学史上的地位,以及《筮法》与早期经学的关联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呈现了一场启迪智慧的学术盛宴。

  重视清华简《筮法》的学术价值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王新春认为,继天星观简等战国楚简之后,清华简《筮法》凭借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进一步证实了数字卦的真实存在。其中,成组并列的数字卦展示了卦象的并列共存关系,而非传统的卦变关系,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对卦象演变的传统认知,为我们理解古代占卜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筮法》中定爻的数字四、五、六、一(七)、八、九以及地支图式中蕴含的生气杀气、春阳秋阴等深层义理,都揭示了《筮法》的深刻内涵。《筮法》所蕴含的数字信仰氛围,以及对八、五、九、四筮数的独特信仰,对古代中国的信仰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筮法》可归入初级“《易》家候阴阳灾变书”之列,对后世的孟喜、京房等易学家的思想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刘光胜谈到,过去由于文献资料匮乏,西汉时期的象数易学,如纳甲说、卦气说、四世说等,无法找到其形成的理论源头。学界皆将它们看作汉人的发明,造成了西汉易学史的严重误读。清华简《筮法》中离、震、兑、坎为四正卦,分别对应东、南、西、北四方,与春、夏、秋、冬四时一一对应。汉儒孟喜最受后世赞誉的是卦气说,但依据清华简《筮法》,卦气理论的建构在先秦时期已经萌芽。京房八宫卦的卦序,在清华简《别卦》那里也经出现。依据新见的文献,先秦易学与汉易的理论衔接得以重新建立。从民间易学、从数术易学汲取营养,是西汉易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由儒门易至象数易,由个人占筮工具至指导政事、变革吏治,西汉易学的理论变迁与当时的时代需要密切相关。

  挖掘清华简《筮法》蕴含的易学思想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山东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刘彬对清华简《筮法》筮数进行了推演。他认为,清华简《筮法》的筮数可能有三种演算方法,在使用五十六或五十七或五十八根蓍草的前提下,按照《系辞上》大衍筮法的步骤进行“五变”,可以得出《筮法》中的筮数九、八、七、六、五、四。通过对这些筮数出现概率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六和七的出现概率最高,约占三分之二,而五和八次之,四和九最少。这一发现为我们理解《筮法》筮数演算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深入探究古代占卜文化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线索。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教授、博导、副所长王化平通过清华简《筮法》中的“阴”“阳”概念的分析,揭示了其中的阴阳平衡、阳强阴弱、阳尊阴卑等占筮原则。他认为,虽然《筮法》篇极少使用“阴”“阳”概念,但在占例中却体现了这些阴阳思想。与《彖》《象》二传相比,《筮法》中的阴阳思想要简单得多,其常用的男、女性别概念也较“二传”中的“刚”“柔”概念更显朴素。对“阴”“阳”和“刚”“柔”这两组概念进入易筮领域的时间顺序的分析,可进一步证明了“阴”“阳”较“刚”“柔”更晚进入易学领域的观点。

  谈到清华简《筮法》所蕴含的易学思想,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侯乃峰认为,清华简《筮法》 篇的公布,为探讨战国楚简数字卦开辟了新局面,也给易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清华简《筮法》篇中的某些释文字词应重新注解,如将“亢”读为“梗”,解释为阻挠、作梗。《筮法》“公利”解释为邦家公室的利益,“此”当读为“疵”,应解释为日月食等灾异现象。清华简《筮法》篇所反映出的易学思想之原始性,表明《筮法》占筮体系的建立应该早于今传的《周易》占筮体系。通过今传《周易》和《筮法》占筮体系的对比,可以明确两者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先秦时期所谓的“三易” 是一个连续发展的占筮体系,在历史上一直薪火相传,未曾中断。

  深入考证、解读易学文献

  对京氏《易》颇有研究的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山东周易研究会副会长王承略介绍,京房擅长以《易》说灾变占候,该学风经后学的继承发扬,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京氏《易》学。然而,京房及其后学所撰写的诸多灾变占候类著作均已亡佚,仅赖后世典籍零星征引才能窥见其风貌。清代辑佚之学盛行,不少学者都辑录过京氏《易》灾变占候类佚文,不同辑本之间详略各异,互有出入。只有将诸辑本综合起来,才能完整反映清人在京氏《易》辑佚中所取得的成就。通过对海外京氏《易》灾变占候类著作及清人辑本进行辑佚,可为学界继续研究京氏《易》提供新的参考。同时,借助新辑出的京氏《易》佚文,进而对京氏《易》以往未被注意的知识结构进行新的发掘。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张克宾对《说卦传》所载八卦方位提出思考。他认为,《周易·说卦传》“天地定位”章,入宋后开始被视为对“伏羲先天八卦方位”的表述,但仅据此章之义是画不出伏羲先天八卦方位的。马王堆帛书经传的出土,使今人看到此“天地定位”章表述的是按乾坤艮兑坎离震巽排列的八卦次序。该八卦次序不仅是帛书《周易》 经文六十四卦序所遵循的基本规则,也是清华简《别卦》之基本卦序规则,而且在清华简《筮法》 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