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12月7日,第三届生生哲学论坛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从生生哲学的思想渊源、理论内涵的探讨出发,进一步聚焦于探寻建构中国自主哲学思想体系的路径。
挖掘生生哲学的独特思想资源
生生哲学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其核心在于强调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其中“生生之谓易”是生生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尚信认为,在生生哲学体系中,生生、性命、参赞化育、成就仁义,是生生哲学最重要的标识性概念。建构生生哲学,需要充分理解仁的内涵的丰富性以及义的内涵的包容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特质,将生生哲学与中国当代现实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开展系统的建构与转化创新工作,推进中国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陈卫平回顾了中国哲学自近代以来构建自主思想体系的发展历史。他认为,思想体系表达了对意义世界的认识和阐释,而生生哲学正是中国哲学构建自主思想体系的重要尝试。一方面,文明交流互鉴为深化生生哲学研究打开了多维度视野,如对莱布尼茨与《周易》逻辑思维的关联,以及黑格尔“正反合”思想与《周易》的潜在联系等问题进行考察。另一方面,生生哲学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互相成就提供了可能性,如通过生生哲学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认识论等领域。
复旦大学文学院教授谢金良从易学的角度探讨了生生之学的现代意义,认为易学是理解生生哲学的重要途径。他分析了易学与哲学、科学、美学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强调了运用易学思维来阐释“生生”的重要性。
朴素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生生哲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宇宙观,蕴含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李伟荣分析了生生哲学与中国早期宇宙论的形成及其后世影响,他认为,生生哲学通过气和阴阳的概念,深刻影响了古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余治平则讨论了物有内在作为万物生生的第一个哲学前提,批判了康德物自身不可知论、佛教空无论和道家无本论对生生哲学的解构。他强调,生生哲学必须建立在物有内在的基础上,才能揭示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奥秘。
在此意义上,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研究员石永之提出,认为生生论的研究有助于消除“无中生有”的神创论影响,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智慧。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泽波也在先秦儒学天论的非宗教式解读中提出,孔子及其后学通过以德论天、以天论德等方式,将儒学引向了人文之路。他反驳了将儒学视为宗教的观点,强调儒学的内在超越性。
关切人自身的学问
生生哲学不仅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家们对宇宙生成和万物变化的理解,还蕴含了对生命、道德、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洞见。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张美宏认为,作为古代中国形上学的典型样态,生生形上学固然有传统形上学的思辨性特征,其在精神旨趣上最终指向的则是人的日用常行,以人的生活日常为根本关切,为儒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承则通过王阳明的为学功夫,展示了生生之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
从古典哲学到现代哲学,心灵问题是思想家们以认识人类自身为宗旨而持续关注的领域。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从“情”的角度重新阐释了《易传》中的“生生”观念,认为“生生”不仅是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概念,更包含了形下的伦理学意义。他强调“情”不仅指情感,更指情实,即真实的存在状态。
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在现代哲学背景下探讨了生生视角下的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性情之辨。他认为,对心灵结构的理解,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心灵中的非理性因素。生生哲学中,情的本意是情实,性是生生的一体总括,生生之性会落实到情实层面,这是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对人类心灵结构中的善恶张力的理解。
本次论坛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
与会学者合影(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