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理中国丨世界古典学大会】略谈中国古典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2024-12-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对于什么是古典,说法不一,有人以其为古代之典章制度,也有人以之为古代流传下来的种种典故。我们这里所说古典,大概是指世界文化发展轴心时期流传下来、被后世乃至当代的人们尊为有代表性、典范性的古代典籍及其文化精神。如此说来,既有西方的古典,也有东方包括中国的古典,这些古典皆是人类文明精神发展的精华展现。

  古典中包含有深广的智慧。一般认为,人类的文化、文明,大体可以分为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类。物质文明方面,如科学、技术等可以作为其代表;精神文明则主要关涉到人之心灵、精神和意识世界的完善;制度文明则是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服务于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形成的规范性建构与建制,这其中皆包含有人类的智慧。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古典文化及其精神倾向于认为,人类发展物质文明包括制度文明等,皆要为培护人的德性、开发人的智慧、安顿人的心灵和精神服务,故中国古典哲学也被称为性理之学;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发展只是手段,它要为人类之安身立命与终极关怀服务。从这个角度言,则人之德性与智慧的开发、心灵与精神的安顿就成为中国古典哲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要安顿人的心灵与精神、开发人的德性与智慧,不能不涉及价值的问题。即人应该以什么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以什么作为自己的终极关怀?中国的古典哲学智慧一般将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皆由一至善之理念来统摄。人类的发展要护住这个“价值之本”,如此即能保证其发展的正确方向。此“价值之本”既可以呈现在心,也可以体现在物,它即是人类精神与文化的“原乡”。人类的发展不能违背此价值之本;相反,我们应该时时关注此价值之本,并以之来规正自己的发展方向,以避免误入歧途。中国古典哲学有时候称此价值之本为“天理”,大概是要突出其“至公”“无私”的品性;有时候称其为“良知”“本心”,大概是要突出其为心之主宰、为万化之根本的地位。

  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它的重要标准之一,就应该包括人本身所当有的德性完善、人格完善。如果科学、技术失去德性的引导,有可能陷入一种罪恶的深渊,不仅不能够给人类带来福利,反而会带来灾难。比如说核能和人工智能等,既可以用来造福于人,也可以用来毁灭这个世界。所以,我们说社会的进步,光从科技进步这个角度去衡量还是不够的。科技发展应该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的全面发展才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尺度。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探讨,就要思考什么是健全、健康的人性,怎么样去修养人性,人的精神生活怎样去安顿,怎样去面对生死问题,在生活实践中怎样进行价值的取舍,等等,这样一些问题其实应该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在这些问题上,中国古典智慧有它自己的价值。例如,如何“立人”,就是中国古典哲学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古典智慧特别强调“立人”之道的探索,强调要把人的价值主体挺立起来,使人能够顶天立地,这样的人才配称之为真正大写的“人”,因为他呈现了自己的光辉人性,此光辉人性就是指的道德性。中国古典哲学与智慧关心人的生命,是以德性的方面为入手。这种对人的生命的关心,并不是一种知识的问题,而是个实践的问题。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并不是说,我能把这些关于“仁爱”的知识都背熟,然后在考卷上把它完美地答出来,就可以成为志士、仁人了。中国古典文化与智慧对此不作这样的肯定!能够在考卷上面完美答出“仁”的含义,并不一定是个德性良善的好人;只有当一个人在其内心和外在生活中能够一以贯之地实践、体现出仁爱,即能够展现出仁爱的“诚于中”而“形于外”,他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德行的人。所以,“仁”与“不仁”不能只是一个知识的问题,而应该是一个身心实践的工夫问题。这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特点,也是其贡献于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

  应该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仍然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当今时代,随着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沉渣泛起,社会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情况:某些人极端自私,只顾追逐自己的利益,从不顾及他人与社群的合法权益,这就有可能会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如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也许中国古典传统的礼乐文化就可以为此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我们可以通过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仁爱”与“尊重”,以此来建立起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温暖的、爱的世界。正如先秦哲学家荀子的观点,人的力量不若牛、也跑不过马,但牛、马却为人所役使、服务,原因之一在于人能够依靠群体的力量与智慧,立足于这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的“人类社会”一词,正表明人是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单独的个人怎样才能结成社会性的群体,这就需要礼,需要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爱护、相互尊重,“仁爱”与“尊重”是维系、拉近人与人之间关系最好,也是最重要的方式,正是礼所展现的“仁爱”与“尊重”,方使得不同的个体之人组成群体的人类社会。

  因此,古典文化的核心精神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中保持稳定,如儒家的“仁者爱人”,道家的“尊道贵德”等,即是如此。当然,体现文化核心精神的各种具体的形式,则会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改变,故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进行创造性转化。我们应看到,中国古典传统的礼乐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能够推动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尊重”,提高全民素质,而其表现形式则要随着时代、社会的进步而改变,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