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11月16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2024年年会在东莞理工学院召开。
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忠红、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叶金宝、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会长钟明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健主持。
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李忠红表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交流,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境界。
叶金宝表示,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理论上的创新发展给出新的答案。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交流,推出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钟明华在致辞中表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而要使这一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希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努力提升自身理论水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觉关注现实生活,聚焦时代课题,深入探索和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道理、学理、哲理,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守正创新,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伟大意义
主旨报告环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韩庆祥作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话语逻辑》报告,论述了六大核心话语,一是中国实际;二是魂根结合,即“第二个结合”;三是文化生命;四是明体达用;五是文化使命;六是文化主体。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席教授刘森林作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概念》报告。刘森林认为,马克思的文明概念经过了从德国的文明概念到法国的文明概念,最后走向对苏格兰文明概念的扬弃和充分吸收其积极成果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概念把生产方式看作文明的基础,这种文明具有三大特点:一能照顾更多的人,特别是底层人群;二是关注文明的底线,即尊重和保护弱者,最大程度地管理和约束暴力,正确处理好文明和自然的关系;三是提供了一个普遍的标准。
东北大学教授、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院田鹏颖作了《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新拓展——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哲学基础的思考》报告。田鹏颖认为,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看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学说,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基本矛盾要整体把握;二是社会基本矛盾具有复杂逻辑;三是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创新发展有助于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相适应。
大会主旨报告由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会长、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卓红主持。
学者热议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意义
专题报告环节,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天俊分析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孪生性;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吴育林阐示了唯物史观新质生产力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揭晓基于生产力理论的哲学三要素视角分析了新质生产力;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钊论述了“跨越卡夫丁峡谷”命题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涂良川分析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逻辑;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傅鹤鸣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点展开了深入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国民探讨了文明交流互鉴践行机制与落实逻辑;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龙柏林剖析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丰清分析了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成就;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郭奕鹏阐述了中西文明互鉴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智慧。
会议由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东莞理工学院共同主办,广东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学术研究杂志社、广东社会科学杂志社协办,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东莞理工学院)联合承办。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