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象思维的当代价值

2024-11-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11月9日,首届象思维的多元化发展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与会学者围绕“象思维与易学”“象思维与哲学”“象思维与心理学”“象思维与中医”等议题展开探讨。

  揭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象思维

  “象思维”是一种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理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强调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外在形象、征象或表象来把握其内在本质和规律。“象”这一概念经历了怎样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申荷永从“象”的字型与词源学意义出发,展开对“象”与“象思维”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的讨论。他认为,“象”的核心功能当为“象征”。象征活动呈现出一条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心”之感应、感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圣人“观物取象”即是其心中之知识、用心之方法的呈现。

  象思维的哲学研究是一个深入探讨人类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的领域。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林忠军基于易学史,对《易传》中的“象”与“象思维”的概念内涵进行辨析。他认为,《易传》中的易象思维是中国古代独特的符号思维,包含自然之象与易象两层含义。《周易》之“象思维”既与西方逻辑学和现象学所理解之“象”具有稳定的共同特点,又独具变动性特征。

  事实上,关于象思维的认识,学界尚存在较多争议。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黄玉顺认为,应区分“象思维”与“拟象”思维。他认为,《周易》通过“观物取象”进行归纳,再以易象为中介进行演绎,兼具归纳与演绎法。认为《易传》之“象”分为“现象”与“易象”两类,前者来自“观象设卦”,属于理性认识,后者源于“观察”,属于感性认识。曲阜师范大学东亚易学研究中心教授刘彬立足发生论,指出宇宙生成过程乃“无中生有”,“象”与“数”、“气象”与“气数”皆处于有无之间。卦爻之象与卦爻之数对应于“几”,可由之返回“先验之象”与“先验之数”,此程即是后天返归先天太极之过程。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秦洁提出,易象的哲学阐释揭示了其非数理性和非概念化的特征,以及介于直观意象和逻辑概念之间的独特性。易例结构被视为易象哲学的“正”的表达,通过天道与人道的视角,诠释了易象所内蕴的自然哲学和价值关切。然而,易象所表达的结构性意义需通过具体情境来落实。

  在当代哲学观照下发掘象思维的价值

  如何进一步探索象思维的当代价值,是本次论坛聚焦的主旨。对此,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周易学会会长李尚信表示,象思维的内涵、形式、类型、机制等还有待深入探究。比如,中国写意画的象思维所体现的象与心的交融,是否在人文社科领域有着类似的体现?作为发现与诊断方法的中医象思维,能否激发自然科学其他领域产生新的理论和方法?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何丽野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探析了《周易》卦象中所蕴含的实践哲学维度。他认为,《周易》的象思维将“进”与“退”这两种基本的实践行动抽象概括为阴阳两爻,并进一步将这两个基本元素组合成六十四卦,建构起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的实践模型,完成了实践研究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又回归具体的过程。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傅永军从语言、隐喻与象思维之间的关系入手,对哲学诠释学中的“象”思维进行辨析。他提出,传统概念的逻辑构成方式,如演绎和归纳,皆存在局限性。相比之下,修辞学路径为概念构成提供了新视角。它强调语词使用过程中的意义生成,特别是比喻、隐喻的作用。比喻、隐喻突显了哲学诠释学中的“象”思维,即从语言应用中发现存在物的相似性与共同点,从而构成概念。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方向红从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交叉视角,分析了邵雍之“观”与海德格尔之“观”的理论内容及异同。他认为,“取象”在于“观物”,需要从“观”入手。在海德格尔的“观”的理论中,只要依循正确的“观法”,所有人皆会观到同一个“象”。这一观点,或许能够有助于对象数派“观物取象”的理解。

  跨学科视野下的象思维

  跨学科视野促使学界更全面地理解象思维的特点,也有助于探索其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新应用和发展趋势。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荣波立足于易学与中医学的跨学科视域,对“医易同源”之观念进行辨析。他认为,《易经》作为“源头活水”,为后世奠定了阴阳平衡和治未病的文脉基础。以易学为代表的逆向思维、圆形思维、动态思维是中医药学诊治的主要思维模式,这也是中、西医学差异的内在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中国基于融合思维与意识、象思维、中国传统哲学三种视域的自觉研究方法视域下,对意识的基本思维方式、意识内核与道学心性体证等相关问题展开考察和讨论。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裘梧以《黄帝内经》为例,展现易学与中医学的交融情况。他认为,《黄帝内经》身体观具有形、象、名、数等四个认识维度,这四个认识维度的建立,体现着黄老思想的深刻影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赖祖龙基于易学史,对西汉易学象思维进行梳理与辨析。他认为西汉易学“象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孟喜、京房建立推天道、明人事的象数筮占体系,第二阶段为以象数治《易》理路之逐步形成,第三阶段乃西汉象数易学与以齐学为主的天人之学相融合,渐渐成为汉易的主流。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教授李守力基于公理化方法论视角,指出《周易》具有公理化科学特征并能够进行检验,象思维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枢纽。《连山》《归藏》《周易》三易贯通,分别可与自然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相对应。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黎星从象数、天文、历法交融的视域,对易学中的天象进行历史文化考察。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董春也认为,圣人在观象与观法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依托于易学的最早的时空一体的观念,真正地将天、地、人融而为一,实现了对事物变化的全面透视和深刻洞察。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张文智以荣格分析心理学为例,开显心理学与易学的交融汇通、相互启发的向度。他认为,荣格分析心理学深受易经的启发,揭示了人的无意识中充满情结与原型意象。荣格的自性化理论与《周易》心性本体论具有关联性,透显出易学与分析心理学之间的交融可能。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副教授李文荣认为,应从象思维起源、概念、特征等方面入手,分析象思维作为一种思维范式所具有的信息加工、问题解决、思维升华等内在心理机制,从而使研究从横向转向纵向,从宏观转到微观。

  本次研讨会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周易学会、《周易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