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人大德国古典哲学高端论坛在京举行

2024-11-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实习记者 黄晓婷)10月26—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人大德国古典哲学高端论坛”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古典与现代——纪念康德诞辰300周年”的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代表论坛主办方致辞,他回顾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如康德、费希特、谢林与黑格尔对西方哲学的重要影响,并强调康德的批判哲学对人类理性及知识边界的探讨,尤其是康德的批判哲学对后世哲学家的影响,以及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加深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解,并从中寻找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智慧。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
  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水法教授代表中国康德学会致辞。他指出了德国唯心主义的历史转变。他认为,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哲学研究都具有使命感,即直面时代的重要问题,他强调研究不仅仅是专业的,还应具有回应当前时代问题的能力。专业研究非常重要,但同时也要思考如何从这些思想家中获得启示,以回应当代的重大问题。

北京大学哲学系韩水法教授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张荣教授代表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致辞,他表示,本次会议的主题“古典与现代”非常契合他对康德和恩师苗力田的双重纪念,并称赞李秋零教授在《康德著作全集》编纂中的贡献。他指出了康德在德国哲学从中古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完成了对古典与现代的双重奠基。他认为,德国古典哲学在历史中承担了重要的承接角色,康德哲学不仅包含了现代性的科学精神,而且康德哲学中包含的非现代性元素同样值得关注。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张荣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志伟教授代表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致辞,他指出康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处于人类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上,即西方哲学与文明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张志伟指出,康德面临着自己时代的问题,并提出了理想的解决方案。哲学工作者也应关注时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而不仅仅是进行学术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志伟教授
  在大会的第一分会场上,张志伟作了题为“康德自律思想的时代意义——纪念康德诞辰300周年”的报告,他指出康德的自由(自律)概念在康德批判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康德想要建立的是道德法则的定言命令的形式条件,而不是具体的道德行为规范。在这个意义上,张志伟提出,当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康德的自律思想启示我们去构建一种全球性人类文明和平共处的“底线伦理”。
  清华大学哲学系黄裕生教授在他的“理性的秩序——理性的实践运动何以优先于其理论运动”报告中指出,在理性的运用方面,康德完成了一个对于古希腊以来传统的颠覆,实践理性在逻辑上、存在上、价值上,均在心灵的秩序和地位中获得了对于理论理性的优先性,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理性至上的观点。他将这一颠倒总结为“道德优先于知识,自由优先于幸福,德性优先于至善”。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谢遐龄教授的报告是“纯粹实践理性之二重意义——为纪念康德诞生三百周年作”。他提出了康德哲学的几个问题。一是,康德的实践法则是否有客观性?二是,道德法则由谁立法,立法依据是什么?三是,康德的人格性概念问题等。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具有深度的探讨。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共进行了五个分会场四个时段的报告。大会还围绕康德哲学的意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政治哲学、康德伦理学与宗教的关系、黑格尔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思想交流与交锋。 
  闭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石德才致辞,他表示论坛以“古典与现代”为主题,学者们不仅重温了康德的思想遗产,还探讨了古典哲学在现代社会的新生命与新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李秋零教授在闭幕辞中深情回忆了自己在翻译《康德著作全集》过程中的趣事,以及他学术生涯的成长历程,《康德著作全集》翻译的过程也使他从青年学者成长为了一位资深康德专家。
  
闭幕式现场
  与会者合影留念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