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与现代思想世界”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康德哲学专业委员会与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在武汉召开

2024-10-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记者 李秀伟)9月21日,“康德与现代思想世界”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康德哲学专业委员会与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开幕式在武汉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全国哲学史学会康德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承办。

9月21日,“康德与现代思想世界”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康德哲学专业委员会与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开幕式在武汉召开
  开幕式上,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何莲致辞中表示,本次“康德与现代思想世界”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康德哲学专业委员会与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的召开,为纪念伟大的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埃尔•康德诞辰300周年。谈到康德哲学的重要意义,何莲指出,康德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大家,间接地促成了马克思伟大的思想革命,有力地推动了现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也为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哲学和现代学术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何莲致辞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书记徐业勤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面临共同诸多的挑战。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的进步,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繁荣,需要哲学的智慧;我们不仅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也需要仰望星空的思想家,需要思考人类未来的哲学家。研究康德哲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不仅在若干重大议题上深刻地塑造了现代世界,他还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徐业勤致辞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李佃来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次会议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其盛大的规模,更在于“康德与现代思想世界”这一主题。日本学者安倍能成的“蓄水池”比喻准确体现了康德哲学的重要历史意义,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奠基于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因此要理解现代世界,就不能忽视康德的遗产。他还介绍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各教研室从不同进路开展康德研究的现状。

李佃来教授致辞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院长董尚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在康德诞辰300周年举办本次会议意义重大。康德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之一、现代思想的启蒙地、哲学史的蓄水池,始终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董尚文还回顾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长期合作,介绍了哲学学院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

董尚文教授致辞
  北京大学教授、康德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韩水法代表康德哲学专业委员会致辞。他认为,在当今世界,人们依然隆重热烈地纪念康德,正是因为康德哲学在今天依旧是活的思想。在当代哲学的任何一个主流领域,人们从事研究和思考时,依然能够从康德哲学那里获得有价值的理论、观点、方法的资源和启示;甚至在面对和解决国际和平这样的现实问题时,康德的思想也能够提供有效的路径。因此,阅读康德在今天依然是哲学教育和训练的基本课程,康德研究依然是哲学院系不可或缺的方向。

韩水法教授致辞
  南京大学教授、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轮值主任张荣代表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致辞。他表示,康德,这位德国哲学的巨擘,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批判的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为科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为科学划定了界限,使人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坚定对道德和自由的追求。最后,他希望通过这次思想盛会,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康德哲学的精髓,挖掘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为构建和谐世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智慧和力量。

张荣教授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华全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志伟代表中华全国哲学史学会致辞。他表示,今年是康德诞辰300周年的纪念之年,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是哲学史上最受当代哲学青睐的哲学家,因为康德是我们的同时代人。康德的时代,是哲学陷入全面危机的时代。康德哲学有两大主旨:头上的星空与内心的道德法则,而时至今日,自然与自由,科学与道德仍然充满张力。自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19世纪形而上学衰落之后,哲学变成了一个专业学科,但遗失了根本问题和终极关切。在某种意义上说,康德哲学始终在提醒我们,世界在危机中,时代在危机中,哲学在危机中。

张志伟教授致辞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廷国主持开幕式。开幕式后,是大会主旨发言环节。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邓晓芒在题为《从康德到第三形而上学》的主旨报告中认为,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美学应当从两种形而上学之间的“桥梁”提升为第三种形而上学,即审美的形而上学,并成为前两种形而上学的共同根据。康德之所以未能完成这一工作,是因为他对形而上学的理解只是西方传统的“物理学之后”和“存在论”,审美在这种意义上只能是“桥梁”;但审美形而上学是超越存在论的“语言学之后”,它从诗性和隐喻结构来看待语言的本质,并为“自然形而上学”和“道德形而上学”之所以可能提供根据。邓晓芒指出,第三形而上学是经过对西方物理学之后和中国伦理学之后加以综合而超越双方之上所提出的一种更具普遍性和超越性的形而上学设想。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主旨报告的题目是《Willkür在康德哲学中的意义及其汉译》。他主要探讨了如何恰当翻译康德的Willkür这一重要概念的问题。他首先依据《杜登德语大辞典》和《哲学概念词典》等从词源学上考证了Willkür一词在日常语言和哲学语言中的含义;其次考据了康德常翻译为Willkür的拉丁词Arbitrium的含义及其在哲学史上的用法;继而考察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纯然理性限度内的宗教》、《道德形而上学》中对Willkür的不同刻画和涵义。最后,通过比较和分析“任性 ”“任意”“决断”三个汉译词的优点和缺点,李秋零认为,比较而言,“任性”仍然是对Willkür较为恰切的译法。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黄裕生作题为《康德统一理性与意志的努力及其后果》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只有理解了康德的理性观,才能真正理解康德的自由观。前康德哲学将理性理解为一种概念演算能力,然而当这种理性成为最高的尺度和权威之后却产生了双重困境:一方面,这个世界被呈现为按因果律运行的机械世界:其中没有目的、没有价值,没有善恶之分——这就是虚无主义困境;另一方面,作为人身上的最高能力,理性却无法成为行动的动因,在行动上,理性服从于意志与情感——这就是休谟所揭示的“理性是欲望的奴隶”困境:最高能力是较低能力的奴仆。理性批判之所以成为康德哲学的主题,就在于他试图通过理性观的突破来解决上述困境。
  德国艾希施泰特-因戈尔施塔特大学教授施瓦德勒主旨报告的题目是《康德论人的尊严的不可分割性》。他认为,对康德来说,“尊严”的概念本质上是一个法律术语,它必须完全以法律为基础。根据规范性理性与描述性理性严格分离的现代教条,这种法则不可能是自然法则。因此,我们必须假定第二种法则,即道德法则,其来源是自然世界中唯一不仅因为法则而存在而且本身也是自律的立法者的存在者。康德认为,正是这种立法权毫无例外地构成了每个人的尊严,它独立于任何个人财富或价格。因此,人的尊严不仅是不可分割的,而且确保和实施对其不可分割性的尊重构成了任何公民立法和任何国家行动的任务、合法性和限制。尊严不是人的属性,而是人与一切人之间的关联。
  闭幕式上,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康德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南星代表康德哲学专业委员会作工作报告,并宣布康德哲学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将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承办。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范大邯代表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宣布了下届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年会由四川大学哲学系承办。
  在为期2天的会议中,大会共进行了3场主旨报告、10场分组报告和1场线上线下结合的特别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康德的理论哲学”“康德的实践哲学”“康德的美学与目的论”“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时代意义”“康德与德国唯心主义”“康德与现代欧陆哲学”“康德与英美哲学”“康德与中国思想”“康德与当代哲学问题”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对话与交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哈勒大学和比利时鲁汶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00余人与会。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 实习编辑:黄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