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诠释学:批评反省•视野凝聚•当代发展”高端论坛综述

2024-09-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8月22-26日,“汉语诠释学:批评反省•视野凝聚•当代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山东青岛召开。

大会开幕式现场
  在中西哲学对话中开辟诠释学新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张江在致辞中悉数自己与本系列诠释学会议的渊源,他强调,在企图理解一个文本或现象,探寻西方的诠释学理论在现当代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应用和发展时,需要深入其文化历史背景。他对阐释学、诠释学、解释学等诸学科在未来的发展提出期待。
  山东大学校长助理、青岛校区党工委书记邢占军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汉语哲学”在中国哲学界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让哲学说汉语”已从理念转化为实践阶段,在这种创新性的哲学探索之背景下,汉语诠释学作为汉语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辟学术新进路、探寻研究新方法,以及构建学科新体系的任务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典阐释学研究中心洪汉鼎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诠释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特别提到山东大学诠释学中心在创造性开展中国诠释学研究,探索汉语诠释学自主性话语体系方面的开拓性工作,并充分肯定了以新近诠释学相关著作为评述对象的书评会对诠释学多元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
  探寻中国诠释学体系的基石
  在大会发言中,张江以“汉字‘阐’与‘诠’的区别”为题作报告。他从汉字字源、字形出发,围绕“义”与“意”这组中心概念,结合“阐”与“诠”、“解”、 “理”与“性”、“通”与“达”、“衍”等多组中国阐释学的基石性概念,分享了自身对阐释学体系建构的系统思考。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傅永军教授以“从正典到经典:中国经典诠释学存在论视域的转换”为题,围绕正典与经典之别、诠释文本的存在论转化、经典诠释的现代性要求、中国诠释学的创造性建构等问题,探讨了中国古典文献从“正典”向“经典”的存在论转换过程,以及这种转换对中国经典诠释学意义的重塑,强调经典应当与时俱进,满足现代人对知识、文化和自我认知的需求。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李清良教授在以“凡‘文’皆‘象’——一种源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文本概念”为题的报告中,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文本理念,将“文”视为“象”,即一切文本都是象征性的表现,他强调,文本不仅是文字和内容的集合,而是承载和传递文化、哲学和道德理念的媒介,由此强化文本与文化传统的关联。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张克宾教授以“周敦颐《太极图》学术渊源与儒道之辨”为题,讨论了《太极图》的起源和其在儒学和道教中的地位,并提出,《太极图》不仅是理学的基石,且集成了阴阳五行的思想,表达了性命与教化的哲学。
  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以“汤一介先生中国古典解释类型释义”为题,探讨了汤一介对中国古典解释类型的分类和方法。他认为,汤一介所提出的三种主要的解释类型,即历史性解释、哲学性解释和政治性解释,反映了中国古典文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厘清西方诠释学发展脉络
  洪汉鼎在“诠释学解释概念发展的三阶段——再论诠释学在当代的意义”的报告中,将诠释学概念发展变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最初的诠释学聚焦于宗教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之“阐释”(Auslegung);启蒙运动期间诠释学转向了强调理性和逻辑分析的“说明”(Erklärung);现代诠释学应当在更高层次上回归到“阐释”概念。
  安徽大学张能为教授在题为“存在理解的倾听——伽达默尔的‘倾听’与‘倾听哲学’论析”的报告中,阐述了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哲学观念,强调理解是通过倾听而非仅仅通过视觉观察实现的,其文章深入探讨了从视觉到听觉的转变在哲学上的深刻意义,即真正的理解发生在倾听和语言的对话中,这是一种存在论的体验,通过这种方式理解成为了一种存在的显现。
  华中科技大学何卫平教授在题为“施莱尔马赫的伦理学、辩证法与解释学”的报告中,探讨了施莱尔马赫如何通过其伦理学、辩证法和解释学的相互关联,形成了一套复杂而完整的思想体系,他强调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不仅仅是文本解读技术,而且深植于其广义伦理学和辩证法的方法论之中,显示其作为哲学解释学先驱的重要地位。

论坛发言现场
  拓展诠释学的研究视域,推进当代发展
  此外,大会还进行了两个分会场的8组分论坛报告。在第一分会场的四场分组论坛上,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中国诠释学的建构”、“西方诠释学中问题研究”、“伽达默尔与西方诠释学”、“佛教、魏晋玄学与诠释学”等主题展开对话和交流。在第二分会场的四场报告中,专家学者分别以“诠释学诸类型研究与构建”、“历史、艺术与诠释学”、“中国经典的诠释”、“比较视域中的中国哲学”为主题展开讨论。
  在会议闭幕式上,傅永军教授介绍了国内现存的诠释学相关研究单位,并对相关机构和团队在中国经典诠释的转型和建构、汉语诠释学的建构和发展等方面的研究表示期待。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丁教授介绍了《施莱尔马赫文集》的规划和进度,并表示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将启动新一批丛书,着力介绍关于诠释学和语言哲学间对话的新近研究。
  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联合山东大学“文明互鉴视域中的汉语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中国诠释学》编辑部共同举办。与会学者围绕“汉语诠释学:批评反省•视野凝聚•当代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对话和交流。本次高端论坛通过专家学者的献智献策和形式上的革新,对中国诠释学的转型和建构,以及汉语诠释学、汉语哲学的研究推进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清俐 李秀伟
 
与会学者合影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 实习编辑:黄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