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方:从事物的虚实看东西方哲学的交会

2024-08-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作者简介:王文方,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特聘教授

  常识认为世界中有许多由数个部分组合起来的事物,如我的身体、房子、飞机等,但当代西方哲学的组合虚无主义(compositional nihilism,简称“虚无主义”)则认为这个看法是谬见。虚无主义是哲学分体论中针对特殊组合问题(SCQ)提出的哲学理论。历史上说,特殊组合问题是因瓦根(van Inwagen)1990年《物质性事物》一书中所提出的问题:(SCQ)数个事物组成一个事物的充分且必要条件为何?
  在SCQ提出后,西方哲学界对该问题的看法有三种:限制主义(restrictivism)、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和虚无主义。限制主义认为有组合性事物(如我眼前的计算机),但并非任何几个事物都满足组合条件而构成一个整体(如我的右手和巴黎铁塔就没组成事物);普遍主义认为,组合性事物普遍存在,因为任何几个事物(甚至我的右手和巴黎铁塔)总是构成一个整体;但虚无主义认为,并不存在任何组合性事物,因为任何几个事物(如计算机的各部分)都不构成一个整体。
  无疑,限制主义是常识看法,而其他两种主义则看似荒谬。但正如因瓦根在该书所论证,限制主义并不容易对SCQ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事实上,20世纪末时,不少著名西方哲学家,如刘易斯(D. Lewis)和早期的赛德(T. Sider)倾向于普遍主义,而近年来则有越来越多学者(如2013年后的赛德、卡梅伦(R. Cameron)和康奈尔(D. Cornell))倾向于虚无主义。
  为什么哲学家会接受常识上荒谬的理论?除前述“限制主义不容易对SCQ给出满意的答案”外,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以下的连锁论证。(a)令s0是n个事物被直观认为满足关系R(如距离、外力、因果关系等)并组成一个整体(如我桌上的计算机)的可能情况,(b)令sm(m是任意大自然数)是这n个事物直观上明显没满足R、并因而未能组成一个整体的可能情况(比方说,这n个事物分散在n个星球上),(c)令s0, s1, …, sm是一序列关于这n个事物在R上的可能情况;其中,对任何相邻的si和si+1来说,这n个事物在R上的差异都极为细微,以至于——直观上——如果它们在其一组成一个事物,它们在另一也会组成一个事物。但{(a), (b),(c)}逻辑上不一致。因此,其中至少有一为假;问题是哪一个?普遍主义和虚无主义者认为,如果(c)为假,这将迫使我们说:“至少有两个相邻且在R关系上差异极微的情况si和si+1会如此:这n个事物在si中组成一个整体,但在si+1中则否。”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如果你同意这一点,那么,你就只能选择否认(a)或(b)。否认(b)的结果是:你得承认任何几个事物总是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普遍主义。否认(a)的结果是:你得认为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组合性事物,而这就是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常和原子主义(atomism)关联在一块,但两者其实不同,应予区别。虚无主义认为不存在复合性事物。复合性事物是至少具有一个真部分(a proper part)的事物,如一台计算机。而没有任何真部分的事物被称为“分体论原子”。分体论原子与物理学的原子不同,前者指没有任何真部分的事物,而物理学的原子则非此类。虽然虚无主义认为不存在复合性事物,但他们通常认为这个世界并非空无一物,并因而认为只存在原子,这个观点就是原子主义。 
  巧合的是,古印度哲学的极微论(theory of paramāṇu)与虚无主义有极相似的理论外貌。根据世亲《俱舍论》,佛教经量部学者认为常识中的事物都由一些不再具有真部分的“极微”所构成;只有极微才是这个世界究竟真实的事物,它们构成胜义谛的内容;而常识上被构成的事物则非真实,它们只是我们基于语言约定而形成的世俗谛内事物。我们可以说:佛教经量部学者不仅主张虚无主义,也主张原子主义。
  为何认为只有极微存在?根据席德雷斯(M. Siderits)的看法,极微论者的主要论证是以下的“非一非多”论证:假设有复合性事物(归谬假设),那么,该事物与其各部分间的关系只能是同一(一)或不同一(多);然而,无论该关系是同一或不同一,我们都会得到荒谬的结果;因而,不可能有复合性事物。为具体起见,让我们假设存在一个由28个部分组成的战车c。但如果这个假设是正确的,那么,c或者等同于这28个部分,或者不等同于它们。如果是前者,那么,根据莱布尼兹定律,c和这28个部分将有完全相同的特性。但这28个部分具有“是28个东西”的特性,而c则不然。而如果是后者,那么,c和这28个部分所占据的空间完全相同,而这将抵触“不同事物不能占有完全相同空间”的直觉。因此,或此或彼,我们都有矛盾,而矛盾的源头在于我们一开始的假设。
  像当代虚无主义者一样,极微论者也认为,这个世界在究竟上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只存在一些没有真部分的极微或原子。西方虚无主义和东方极微论在组成问题上的理论相似性令人印象深刻,也值得探究。
  对主张原子主义的虚无主义来说,有个常被提出的问题,即所谓“洋葱事物”(gunky object)与“洋葱世界”(gunky world)的问题,这个问题由刘易斯提出,而赛德(1993)用它批评原子主义;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构成对原子主义的挑战,还可能带给我们看待佛学中一些相关理论的新视角以及东西哲学互相启发的契机。一个洋葱事物至少有一个真部分,而它的每个真部分都还有更小的真部分,以至于无穷。(因而,你可以把洋葱事物看成是有无限多层的洋葱。)一个洋葱世界也就是一个由洋葱事物构成的世界。刘易斯和赛德问道:洋葱世界是否可能?而他们的看法是:该设想在概念上并非不一致,因而洋葱世界是可能的。而有些学者甚至会说,现实世界或许就是一个洋葱世界。但如果现实世界就是洋葱世界,那么,原子主义就不为真,因为洋葱世界中并没有原子。值得注意的是:严格说来,洋葱世界的可能性只反驳原子主义,并未直接反驳虚无主义;不过,由于虚无主义者倾向接受原子主义,因而,洋葱世界的可能性经常被用来同时反对二者。
  抱持原子主义的虚无主义者要如何回应洋葱世界问题?除了文献上常见的回应策略,我认为虚无主义者还有一个可行策略,那就是放弃原子主义。我说过,尽管虚无主义者通常接受原子主义,但两者毕竟不同。因而,在面对洋葱世界问题时,一个虚无主义者可以只放弃原子主义,而不放弃虚无主义。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作为虚无主义者,他得说这世界没有组合性事物。而如果他放弃原子主义,他还得说这世界也没有原子。但这两者穷尽了一切事物,因而,坚持虚无主义但放弃原子主义的哲学家应该下结论说:这个世界其实一无所有,或只有占据空间的物质而无任何实体。这个结果很荒谬吗?西方的哲学家大概会说是,但至少佛教中观哲学家(Mādhyamika,如龙树(Nāgārjuna)、清辨(Bhavyaviveka)、月称(Candrakīrti))会接受这个结论而不觉得荒谬。也许中观哲学家们认为胜义谛一无所有的理由之一,就在于他们看到原子主义的困难,但不愿放弃虚无主义。
  更值得重视的是,组合关系是当代哲学所谓“奠基”(grounding)关系或佛学所谓“缘起”(dependent origination)关系的一种:组合性事物奠基于或缘起于其部分。对组合关系抱持虚无主义的哲学家认为:当a由其他事物组成时,严格说来a并不存在。但组合关系只是奠基和缘起关系的一种,因而,上述的组合虚无主义可以很自然地推广到一切奠基和缘起关系,进而我们可以说:当a的存在是奠基于其他事物时,严格说来a并不存在;让我们称此观点为“奠基虚无主义”或“缘起虚无主义”,而这似乎是中观哲学家的看法。不过,中观哲学家还进一步认为: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缘起于它物的存在。结合这两个观点,中观哲学家于是下结论说:严格地说,一切我们认为实际上存在的事物都不存在。我认为,这是我们看待中观哲学理论的一个新角度,而这个新视角也展现了东西方哲学融合比较研究的价值。
  (本文根据作者在“20世纪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 实习编辑:黄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