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麒麟,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
我在此向各位师友汇报一下阅读叶秀山先生、王树人先生主笔的《西方哲学史》(总论)和江怡老师、陈亚军老师主笔的《西方哲学史》(第八卷•英美分析哲学)之后的学习心得。在总论部分,叶秀山先生清晰勾勒了当代分析哲学与西方哲学经验传统的继承关系,强调了哲学史中经验论传承的重要性,给出了从哲学史视角理解和把握分析哲学特点的方法论建议。叶先生尤其强调了《西方哲学史》第八卷所讨论的美国哲学的双重特色——哲学理论层面“兼容并蓄”的特点以及美国独特的实用主义精神。在我看来,江、陈两位老师主笔的《西方哲学史》(第八卷),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通史性的“通达宽博”的性质。例如,相比于毕明安(Michael Beaney)教授主编的《牛津分析哲学史手册》、索姆斯(Scott Soames)教授撰写的分析哲学史系列专著而言,江、陈两位老师的《西方哲学史》在论题领域方面更为广泛,对诸如实证主义、实用主义乃至(罗蒂式的)分析哲学批判等方面,该书都进行了深入周详的分析与讨论,更为难得的是,在如此纷繁复杂的论题讨论中,无论是在文笔风格方面,还是在思想呼应或交锋方面,江、陈两位老师都自觉地保持了统一融贯的风格,避免了以人物编年方式撰写的分析哲学史专著所容易造成的碎片性、断裂性的问题。
《西方哲学史》(第八卷•英美分析哲学),以极为全面丰富的文献综述为基础,令人信服地呈现了分析哲学每个重要发展阶段的思想流派主张或学者理论建构;相关分析与评介不仅包含了国外的研究内容,也对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与整理;这对国内分析哲学研究界的共同体认同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江、陈两位老师以哲学批判性的视角,对重要的分析哲学家的理论成果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排布,并不囿于成例。例如,在《西方哲学史》(第八卷•英美分析哲学)中,关于克里普克相关思想的分析与评介就没有以常见的单独成章的方式展开,而是将克里普克相关思想穿插在其他一系列分析哲学重量级学者思想的讨论中,这不仅深刻反映了克里普克对其他学者的影响,也生动呈现了这些学者间的互动关系;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保证了全书的系统连贯性,而且反映了中国学者在分析哲学史研究层面的优秀的掌控能力与独特的理解视角。
江、陈两位老师的成果同样为我们未来继续进行分析哲学史的研究与写作提供了借鉴与反思。未来关于分析哲学史的撰写或研究,不仅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补新的理论材料、新的学科问题或新的研究方向,而需要以连贯清晰的线索串连起分析哲学的研究成果。但这种经典的分析哲学史研究范式同样给我们提出了深刻的挑战。当前分析哲学诸多子领域呈现出越来越精细化的趋势,诸多理论成果之间具有分散或交叉的复杂关系,难以采取统一的方式进行处理和刻画。特别是分析哲学中的一些新兴领域(例如,认知科学哲学)或热门话题(例如,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哲学问题)也超出了传统的“扶手椅”式的哲学研究模式,这些新的研究动向或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在未来继续进行分析哲学史的研究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建构新的哲学史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