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瑞金:马克思“技术之善”的哲学思想探析

2024-05-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作者简介:乔瑞金,哲学博士,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现代化理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出版《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科学进步论》《现代整体论》《非线性科学思维的后现代诠释》《英国的新马克思主义》等书。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技术批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以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为对象的理论批判的学术传统,并由此聚焦于资本主义政治和制度内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替代方案的实现途径。

  马克思对技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始于政治经济学问题的研究,聚焦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因素。马克思看到,正是工业生产与人的现实的劳动活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社会生存方法和生活方式,为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提供了现实基础。在工业生产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过程中,工业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创新和在生产生活活动中的广泛运用,技术和工业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力量,由此,技术、工业和人的现实的自由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拥有共同的本质,即善的本质,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善的存在。

  马克思对技术之善的本质的价值判断和意义赋予,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一段为人们熟知的话得到充分体现。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看作是“善的”,即有利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性力量,对于他的整体学术思想具有首要性意义。

  首先,技术的本质、工业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表现,这是马克思关于技术本质的核心观点。这一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给予明确的表述。技术的文化性正是在人的本质展现的过程中被赋予的,技术所具有的推进人类从自然和社会中获得解放的功能,也是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的。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表征、社会生产的动力和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以及人的一般社会劳动,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为了创造财富,是人们所进行的必须的一种变革对象的手段,更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正想要获得的是人工制造物。例如,在农业生产这个过程中,我们想要获得是通过种植技术这么一个过程而得到粮食。在工厂里,我们通过劳动生产过程所要获得是各种人工制品。这个人工制品我们通常也称为人造自然或人工自然。也就是说,这些人工制品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质的一种形式,是我们生存的物质基础。

  其次,技术是人所创造出来的劳动手段和生活赖以存在的手段。作为一物或诸物的复合体,劳动者把它用在他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把它当做传导物,传导他的活动到对象中去。人们利用某些物品的机械属性、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把它们当作发挥能力的手段,以适合于人的目的的行为在别的物品上发挥作用。显然,技术也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在马克思确定技术的本质体现人的本质的同时,他也把人类的进步、解放、发展和自由等问题,即人的本质问题,同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价值表现统一起来。

  技术进步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个协调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从而为人从自然中获得自由创造了条件,不仅满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满足需要用的工具而引起新的需要,满足人自身的生产即繁殖的需要。

  第三,技术在人类实践中具有首要性地位。技术直接地根植于人与自然的能动的关系之中;技术直接地存在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之中;技术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关系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和度量尺度。

  技术的首要性意味着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机器体系的发展与巨大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它在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中起到核心作用,成为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动力所在,成为人从社会中获得解放的根本力量。技术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特性,因此,是人类获得政治解放斗争的工具,亦是人类获得文化解放斗争的工具。

  马克思关于技术本质的追问,表现在他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的研究中,这种追问持续存在于他从青年时代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因而他关于技术本性的意义赋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技术是“善的”存在这一观念或本质规定性,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被明确地确定了,尤其是把这种规定性与工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一致起来,构成马克思所言的人的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相统一的思想基础,亦即人类解放的思想基础。这是从这样一个基础出发,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以及异化克服的方式方法问题,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的思想传统。

  马克思关于技术本质及其技术批判的思想留给我们诸多启示,总体来看,以下三个方面启示要更加突出。其一,变革生产方式和推进工业文明是最基本的时代主题,技术作为人类劳动和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在人类发展的每一时代都凸显出来,因此,把生产方式作为技术批判和反思的时代主题,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把握住了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其二,技术的意识形态的性质也是明显的。因此,应该把人们对技术的认识、理解和应用,控制到正确的轨道。其三,在坚持技术的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特性的同时,凸显出技术对于人的生活方式变革的意义,因为技术尤其是传播技术,正成为意识形态控制的主要手段,而生活方式是主要的文化形式。文化对于人来说,对于人的本质的内在性来说,要更加根本。

  技术是价值所涉的,它本身承载着“善的”价值判断,排斥价值中立,更排斥“恶”的内涵赋予。无论什么阶级、民族或国家,无论什么性质的社会,技术的使用及其物化的形式,对于人来说都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是基本的和不可或缺的。技术使用的消极后果不在技术本身,而在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欲望以及无知等等。赋予技术以什么样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大众意识、民族心理、阶级诉求、政治立场以及社会政策等,对此,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传统都有明确的回答,其基本立场在于如何有利于人的发展与解放,从而为技术创新、社会运用和人的自我完善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判断尺度。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编辑:李秀伟】